新華每日電訊:“蹭飯書記”火了應贊,“蹭飯賽道”歪了該批

“蹭飯書記”的熱度不減,“蹭飯”類主播賬號也開始批量複製。

這一切,源於不久前河南省鹿邑縣範莊村駐村第一書記董桂林的走紅,他發佈的端着碗去村民家中蹭飯的系列視頻,引發全網關注,被網民稱爲“蹭飯書記”。這個稱呼並無貶義,反而是一種讚譽。

“蹭飯書記”董桂林粉絲量猛增、好評度猛漲,“蹭飯”也順理成章成了短視頻平臺賬號吸引流量的新賽道。一些駐村書記、村幹部躍躍欲試,不少網絡主播則看到了潛在的“錢景”,端起碗去拍蹭飯視頻、搞蹭飯直播。

同樣是“蹭飯”,爲啥很多網民並不買賬?

有的飯蹭得變了味。大熱天,讓村民炒幾個菜、擺幾個盤——一些村幹部蹭的哪裡是一碗飯,簡直是“一桌席”,天天上門反而給羣衆添了負擔。一些網絡主播過了飯點還要硬蹭,有的村民在意隱私,不想出鏡卻還被直播“圍觀”,有的老人不懂直播,防範意識強,一旦蹭飯不成,評論區就開始對村民冷嘲熱諷甚至言語攻擊,成了網絡噴子的狂歡區,主播不加制止反而“火上澆油”,這種擾民行徑、鏡頭霸凌,該批!

有的飯蹭得有距離。有的村幹部安排攝影師跟拍、工作人員跟隨,到村民家裡還揹着手,像是來視察工作,不親切不自然。架子不放下,羣衆也很難把你放在心上。一些網絡主播,打着關愛老人的旗號蹭飯,卻把村民當成流量工具人,直播時看不到對老人有足夠的尊重和耐心,自然常吃閉門羹。

有的飯蹭得難持續。一些村幹部上門自帶大包小包、成箱成件,誠意滿滿,但如果不量力而行,容易讓羣衆產生心理負擔,否則熱度過去,半途而廢,更令人困惑。一些網絡主播相繼發起“挑戰0元在農村蹭飯”,兩三人的直播團隊,大號養小號,一旦直播間流量上不來不好變現,便切換賽道,棄之如敝屣。

同樣是“蹭飯”,爲啥董桂林收穫滿屏點贊?

這個飯蹭得有溫度。當前,我國老齡化進程加速發展,部分農村地區空巢老人缺少陪伴。董桂林作爲駐村書記,重點上門的就是這部分村民,照顧隱私,懂得避嫌,陪着吃碗麪、聊聊天,簡單又暖心。看似蹭飯,實則陪伴。

這個飯蹭得有智慧。“蹭飯書記”不空手、不白吃,帶上門的麪粉、牛奶、雞蛋等,簡單實用,是“飯錢”,也是慰問。一頓飯的工夫,摸清了戶情,拉近了感情,是接地氣的調研。此外,他通過拍視頻帶貨本地企業產的香油、芝麻鹽、烤鴨蛋等,想方設法拓寬村集體收入來源。

這個飯蹭得有情懷。踐行羣衆路線,就得深入羣衆。“蹭飯書記”的視頻裡,沒有高高在上,滿眼親切活潑。董桂林在自我介紹裡說,要“把申論寫在大地上,把理想實現在農村”,他的一條條與鄉親們親切互動的視頻就是見證。

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對於基層幹部來說,只學表皮難免“邯鄲學步”、變形走樣,該學的不能只是“蹭飯”的形式,而是爲民服務的創新實踐。對於網絡主播來說,爲帶貨而蹭飯,可以,但貨要真、價要實,關鍵還要明白,父老鄉親不是直播間用來博流量的工具人,決不能擾民,甚至搞鏡頭霸凌、網絡暴力,否則終將被流量反噬、丟了“飯碗”。對於短視頻平臺來說,要負起責任,讓“黑流量”無處遁形,讓正能量無限充盈。

來源:張浩然/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