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再度升溫 醫曝「病毒不會離開我們」:1徵兆才須警覺

COVID-19疫情在臺灣再度升溫,疾管署預估6至7月將迎來新一波感染高峰,單週確診數可能突破20萬例。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COVID-19疫情在臺灣再度升溫,疾管署預估6至7月將迎來新一波感染高峰,單週確診數可能突破20萬例。對此,前臺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指出,「新冠病毒不會離開我們了」,並強調民衆應以與病毒共存的態度面對,而非過度恐慌,他直言「在健康沒有慢性病的人發生了較高比例的重症,那我們才應該要擔心」。

林氏璧日前在個人臉書粉專發文分析疫情趨勢。他表示,進入Omicron時代以來,打新冠疫苗早就只是爲了防重症,而不是防止感染。新冠病毒持續出現新變異株,前面打的疫苗雖然無法防止新病毒株的感染,不過他強調,一般健康者在歷經疫苗接種與數次感染後,體內已建立一定程度的免疫記憶,「我們的身體不是吃素的」,即使面對新變異株,多數人仍有能力抵擋重症發展。

不過,林氏璧也提醒,倘若未來出現能突破免疫防線,導致健康人也大幅出現重症的新型變異株,纔是值得高度關注的警訊,「而目前爲止,我們顯然沒有看到這樣的現象」,他強調,目前防疫策略應聚焦於保護高風險族羣,像是老人家和有慢性病的人。

針對長者及慢性病患者,林氏璧建議,這些族羣的疫苗保護力大多於半年後開始下降,應定期補打最新疫苗,並於確診後儘速取得公費抗病毒藥物,以降低重症風險。倘若不幸染疫,也應該儘早就醫,以取得公費抗病毒藥物。

對於疫情報導的渲染方式,林氏璧也坦言「常常看到我皺眉頭的標題和內容」,但選擇不過度評論。他相信多數民衆在歷經多年疫情洗禮後,已具備相當判斷力與應對能力,「不會再隨便就被嚇到了吧」。

此外,他也轉述太太「小狸」近期於兒科門診的觀察,指出新冠、流感、腸病毒與A型鏈球菌的患者皆有增加,但家長普遍態度淡定,部分人甚至不願進行快篩,除了覺得挖鼻子很不舒服,也理解就算確診也不會符合公費給抗病毒藥條件,在治療上沒有差別,「反正就是請假在家休息,症狀治療,靠自己的免疫力自己好」。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一個月!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