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毛豆配對辦桌 創意桌遊樂飄香
「大筷豆頤」以臺式辦桌爲設計概念,遊戲卡牌涵蓋毛豆水餃、毛豆糉、毛豆蝦鬆等創意料理,並融入社區場景如市場、古厝、毛豆田,遊戲簡單易上手,適合長幼共玩。(林雅惠攝)
高雄旗山廣福社區曾以香蕉聞名,如今轉型種植高雄9號毛豆,以「綠金」之姿重塑農村價值,這項在地特色農產不只是田間作物,更是帶動地方創生、文化共融與世代參與的核心媒介。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謝政勳2024年帶領學生進駐社區,悄悄展開結合設計思考的實驗,將毛豆和辦桌文化「配對成功」,發展出創意桌遊「大筷豆頤」,不僅讓人動腦、動手,還動了心。
這款桌遊卡牌上畫滿毛豆水餃、毛豆糉、毛豆蝦鬆等料理,每道料理有1到9號的數字牌,出牌比大小,看誰最會「辦桌」,4人一組笑聲不斷,長輩玩得起勁,孩子愛上這種貼近生活的趣味競技,社區感情也在牌桌上發酵。
這場桌遊創作其實是30位65歲以上長輩、15位兒少與20位大學生共同完成的心血,學生們訪談社區閩南、客家與新住民長者,聊聊過去熟悉的家鄉菜,將記憶中的味道一張張畫進卡牌裡,變成「可以玩的文化紀錄片」。
66歲的歐惠超是社區據點廚藝高手,這回桌遊玩到一半,牌卡上的「毛豆蝦鬆」勾起她的料理魂,現場秒變教學場域,分享「蝦鬆怎麼炒纔會香」,大家邊玩邊聽,長輩搶着交流私房手路菜,歡笑聲與香味活生生從紙牌飄出來!
74歲客家嬤周梅英玩牌時與閩南長輩討論毛豆糉做法,因語言不同引出不少趣味對話。「毛豆滷了嗎?」、「豆還在笑啊!」滿桌笑聲中,閩客語言互相碰撞,不但沒有隔閡,反而成了社區最有味的文化橋樑。
據點班長鄧富蓮分享,某次假日活動,一羣年輕人看到長輩玩牌笑得開懷,好奇湊上前問:「這是什麼遊戲?」結果玩沒幾輪就上癮,「原來這麼好玩!」透過桌遊,青銀自然靠近,世代不再只是「你們」與「我們」。
除了桌遊,廣福社區也做起毛豆料理,像阿嬤教包毛豆糉、親子一起搗毛豆粿,讓味道變成記憶,也讓文化變得可口,這些活動不只保留傳統,也透過影像紀錄上傳到社羣媒體,讓毛豆這個在地農產有愈來愈多粉絲。
「大筷豆頤」還榮獲高雄市府文化局「113年青年種子社區營造計劃」支持,證明這場由青年與長輩共創的社區實驗創出成效,如今的廣福不只是種毛豆的農村,更是能玩、能學、能傳承的創生基地,在地人都說,種下的是毛豆,收成的卻是世代共融、文化記憶與在地情感的深根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