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藝助力青島地鐵15號線基樁抗拔力檢測

“我們做基樁抗拔力檢測試驗,需要證明的是這基樁能否牢牢地紮根地下,穩穩地扛住向上的拉力。”在青島地鐵15號線車站底部基樁抗拔力檢測試驗工作中,中交一航局二公司試驗員李昊飛說。

基樁抗拔力檢測試驗離不開“力量”和“實力”的考驗。而項目團隊要做的,就是通過這種基樁抗拔力檢測試驗,模擬地下水浮力及其他外力因素給地鐵地下車站帶來的上浮、位移情況,檢驗樁基的“定力”,確保地鐵車站結構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爲了保障地鐵車站穩如泰山,試驗要求基樁最大上拔荷載不能小於731千牛,相當於需要至少要拉動30輛小轎車重量的抗拔力。面對這一要求,項目團隊一開始決定給基樁加裝一個“力量測試器”,即在基樁鋼筋頂部焊接一個鋼格柵作爲發力平臺,搭配液壓千斤頂,形成一個拉力裝置。但一番操作下來,一天時間全部耗費在前期焊接準備工作上,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對材料耗損極大,幾次試驗過後便需重新加工更換。“這次檢測任務量特別大,時間又特別緊。如果還用老辦法,就等於用蝸牛的速度去趕高鐵,根本來不及。”現場負責人劉浩說,“面對傳統方法的限制,我們團隊決定想辦法改進這個檢測的‘力量測試器’。”

在一次攻關研討會上,劉浩提出了關鍵問題:“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鋼格柵不能重複使用這個難題。”這話一出,大家紛紛發表意見,最後確定了一個新方案:把鋼筋穿過鋼格柵,然後在鋼格柵上面露出的鋼筋上焊一塊鋼板,組成一個新的“力量測試器”。

實踐出真知。接到新方案後,李昊飛立馬來了精神,當即便上手試驗起來,但在過程中他發現,不僅焊接流程沒有改變,焊接操作空間反而變小了,就像在一個特別窄的小房間裡幹活,難度一下子增加了。正當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徐建光的一句話給大家帶來了靈感:“大家想想隧道施工中的錨杆拉拔試驗,它同樣沒有焊接,而是直接用錨具固定,我們可以借鑑這個方法。”

說幹就幹!李昊飛帶領着現場工人重新投入試驗工作,在搭好上部構件和千斤頂後,根據試驗需要的力量,算出要用多少根鋼筋和錨具。他們把鋼筋對稱地插進鋼格柵裡,用錨具牢牢地固定住。新的“力量測試器”最終誕生。經過一番精心準備,試驗正式開始了。李昊飛站在操作檯前,緊盯着油壓傳感器的數值變化,隨着千斤頂的緩緩升起,一股巨大的拉力開始作用在基樁上。現場一片寂靜,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眼睛緊緊盯着基樁和儀表。

“拉力已經到300千牛了,基樁沒有絲毫鬆動!”李昊飛興奮地喊道。隨着拉力的不斷攀升,基樁依然穩如泰山,牢牢紮根在地下,彷彿在向所有人展示它的“定力”。

“500千牛!”“600千牛!”壓力錶的指針不斷上升,現場的氣氛也越來越緊張。當油壓傳感器顯示731千牛時,李昊飛緊緊攥在手心的對講機幾乎要被捏出水來。他的聲音微微顫抖,但語氣中滿是激動:“報告!基樁抗拔力檢測成功!最大上拔荷載達到731千牛,基樁無任何異常!”和傳統焊接工藝相比,新裝置每根樁基試驗總體用時減少了約6個小時。李昊飛鬆了一口氣,汗水順着臉頰滑落。

“接下來,按照這個方案,繼續對其他基樁進行檢測!我們要確保每一根基樁都能經受住考驗!”在劉浩的加油鼓勁下,試驗團隊繼續投入到了下一根基樁的檢測工作中……

(大衆新聞記者 白曉 通訊員 張徵 邵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