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治水 「四大黑龍江」告別臭名

中和藤寮坑溝是全臺第一個把三面光水泥溝渠改造成都市近自然河川的案例。(新北市水利局提供/高鈞麟新北傳真)

新北市「四大黑龍江」昔日臭名遠播,水利局推動水安全、水清淨、水育樂、水滲透、水生態、水文化「六水治理策略」,經過6年整治及生態覆育,如今蘆洲鴨母港溝、板橋湳仔溝、中和瓦磘溝及中和藤寮坑溝環境復原,河川「活」起來,真正實現「我家門前有小河」的美好願景。

侯友宜指出,板橋湳仔溝、蘆洲鴨母港溝、中永和瓦磘溝、中和藤寮坑溝及泰山大窠坑溪,每1條河從截污、接管、礫間處理、引入清水,再以近自然工法讓河川環境復原,使河川生命力慢慢回來。

水利局長宋德仁指出,以板橋湳仔溝爲例,加速污水接管與截流,建設礫間處理場,注入清水後,再透過植生與固牀工法打造自然景觀。如今湳仔溝水質改善,生態覆育,298種物種再現生機,曾經惡名昭彰,如今母親之河回來了,成爲板橋人的驕傲。

蘆洲鴨母港溝昔日有黑龍江之稱,透過河道施作子溝、渠底固化,並增設抽水機組加速排水流速、上游SBR處理場提供乾淨水源,白鷺鷥飛回來,「鷺洲」不再只是地名,而是真實上演的自然生態劇場。

過去瓦磘溝臭味不斷,困擾中永和逾30年,經過整治,並由環保局查緝排放源,短短2年內惡臭消失,回覆115生態物種,象徵水質大幅改善。藤寮坑溝一、二期是全臺首個將三面光水泥溝渠改造成都市近自然河川的案例,現有91種物種棲息,紅冠水雞一家成焦點,變成環境教育的活教材。

此外,水利局重建碧潭堰,興建132公尺的魚道,成功打通中斷46年的新店溪生態廊道。魚蝦蟹順流而上,36種原生魚類利用魚道回到上游。

宋德仁補充,未來還有蘆洲水湳溝、新莊潭底溝、土城公館溝、板橋公館溝及貴子坑溪河川環境營造計劃,正着手改善水質及河廊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