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行道樹藏隱憂 民代:落實適地適木
審計報告指出,新北市部分行道樹樹種具有竄根、不耐強風或飛絮等潛在風險,若發生傾倒毀損財物,恐需動用公帑賠償。記者張策/攝影
新北7萬棵行道樹是城市景觀一環,選擇樹種、管理學問大,審計報告指新北部分行道樹有竄根、不耐強風或飛絮等問題,影響安全也增加公帑賠償風險。新北景觀處迴應,早期栽植木棉、板根樹出現飛絮等困擾,已逐漸汰除,有強化行道樹維管力道。專家與民代呼籲正視樹種與環境適配性,落實適地適木原則。
新北市景觀處表示,對高風險樹木,會透過修剪、綁固等方式維護,若有竄根破壞設施、病蟲害或傾斜腐朽等情況,會安排專家勘查,再依建議改善或汰除。市府也要求各單位參考林試所推薦的6種原生樹種,將環境條件納入評估;現有問題樹木由各公所調查竄根影響人行道路段,會配合工程一併處理。
景觀處長林俊德指出,近年新北未發生行道樹倒塌傷行人事件,但有部分樹種帶來環境困擾,例如木棉飄絮對氣管敏感族羣不友善,市府會在開花前「打花、打果」處理,並停止在人行道栽植木棉等爭議樹種。
議員金瑞龍表示,市區樹種繁多,部分因病蟲害蛀空結構受損,颱風天可能造成危險,建議新北比照北市推動全面健檢,並編列預算建立制度化巡檢,才能防患未然。
議員張嘉玲主張建立樹木履歷制度,透過列管追蹤樹木健康狀況。她指出,大王椰子樹在人行道和校園常造成困擾,修剪不易,落葉也可能砸傷行人,不適合栽植在行人空間,榕樹也容易竄根破壞人行道,易釀跌倒事故。她回顧去年康芮颱風在中永和一帶吹倒上千棵樹,若未落實適地適種,綠地反而成爲隱憂。
都市林健康美化協會理事長黃裕星指出,問題不在樹種本身,是種植位置是否合適,依北市規範,人行道若寬度僅2.5公尺,不得栽植喬木,要有2.5至3.5公尺才適合,否則樹根難以正常生長,終將破壞道路或設施。
樹藝師藍樑文說,將風險歸咎於樹種是不負責任說法,任何樹木都有風險,真正造成問題的都是人爲因素。他舉例,人行道整修時若隨意開挖,往往造成樹根斷裂衍生安全隱患,應建立制度化巡檢,高風險樹木要縮短檢查週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