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淡水忠寮社區廢棄木材創作 農村藝術生生不息
收集社區居民古老物件再利用,打造藝術裝置,代表着生命活化更是生生不息的最佳表現。 圖/紅樹林有線電視提供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北分署與臺灣在生活藝術文化發展協會共同攜手,在新北市淡水區忠寮社區,打造藝術裝置「生生不息」( A valley story),以大屯裡山的概念爲發想,由英國藝術家Martyn Barratt所設計,將忠寮社區當中有許多的老宅,原本要被丟棄的木材,窗花還有門框等早期的檜木飾品,組合起來成爲一件藝術裝置,也代表着廢棄物永續再利用的涵意,爲北海岸農村地景帶來新亮點。
臺灣在生活藝術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王藁賢表示,以忠寮社區的農村樣態爲創作動機,收集社區居民古老物件,將過往鄉村的生活意象延續,封存時間、把在地生活的故事留存在作品裡,使農村生活「記憶」能生生不息的在社區裡呈現。
淡水忠寮社區總幹事李鎮榮也表示,過去就一直再推動環境永續,透過藝術家貝馬丁,將這些廢棄窗門木材再利用,也代表着生命活化更是生生不息的最佳表現。
在忠寮社區除了這一件生生不息的藝術作品外,未來還會有一件漂浮的山藝術作品的呈現,同時也是2025北海岸火山藝術節系列活動項目之一的地景藝術,在北海岸從淡水到三芝總共有將近200位的藝術家工作室聚集在這裡,讓藝術家進到農村社區裡面來創作,與在地居民一起協同打造自己的社區,希望透過以農村社區爲主的無圍牆美術館,將藝術帶入農村讓民衆生活在藝術裡,讓遊客到訪社區時,更能深入地瞭解農村生活方式與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