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問答 | 孩子走了很多地方,爲何還是寫不出作文?
家長問:孩子從小就帶他到處走,國外也去過幾次,按理說,去的地方也不少了,但一寫作文就痛苦,寫不出來,不知是什麼原因。
彭老師回答: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我刪繁就簡,說三點:
第一,從作文技術層面看,沒有任何研究證明,去的地方多就一定可以寫好作文,包括看書看得多,作文就寫得好之類的。
看世界與寫作文,沒有直接的關係,只能說會有一定的影響。像莫言輟學後就在山上放牛羊,看得最多的就是字典,小時候他去過的地方和看過的書沒有現在任何一個小朋友更多。
影響寫作的因素很多,較爲通行的方法是,刻意練習。在練習中學習方法,在學習方法中提升寫作能力。
我是這樣訓練寫作的:爲了練習描寫能力,我對着窗外的樹,堅持寫了一年的時間,大概有300篇的練筆,而且每一篇的角度和內容都不一樣。爲了練創新思維,我拿一個作文題目,逼自己寫出10個不同的主題角度。
做創意寫作訓練營時,寫詩歌、改編戲劇、故事接龍、情境想象……通過各種方式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只有刻意練習,才能找到表達的感覺,練就寫作的肌肉記憶。
第二,寫作是主動行爲,與家庭教育有關。
根據國家政治體制管理多寡的表現,落到家庭教育中,有這四類模式:“民主型家庭”“集權型家庭”“威權型家庭”無政府主義家庭”。
我比較傾向“威權型家庭”,介於民主和集權兩者之間,有的事情尊重孩子意見,而有的必須引導、干涉或阻止。
旅遊這件事,我們這樣做:走哪裡、怎麼玩,大人說了算;怎麼去、玩哪些,尊重孩子。
比如,要求跟着大人一起記錄見聞,通過文字、圖片或視頻的方式,分享旅行途中的新鮮事,玩必有所得。(上方圖片欄有記錄,滑動可見)
若旅行都被安排好了,孩子就成了木偶,所有的一切被人擺佈,不僅喪失了旅行的樂趣,更不會把這些見聞寫進作文,因爲這一切並不那麼美好。
第三,碎片化、網絡化的時代,“附近的消失”讓人沒有敏感力。
“附近的消失”,體現的是現代人對身邊環境的疏離感和陌生感,缺少情感鏈接,往往關注宏觀、熱點、焦點類的事件。這是時代的病症,也表現在寫作問題上。
寫作要從自己熟悉的地方開始,“以小見大”。“小”的附近丟失,“大”的事件一知半解,就很難找到寫作的感覺。
如果孩子大唱宏觀主題,對身邊的小事無動於衷,寫作心靈可能受到污染,就必須提醒一下。
文章鏈接:家長來信 | 彭老師的讀寫課不僅可以提分,還教會了兩個孩子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