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室/描繪景物、動作與心理 善用隱喻寫出「法式慢活」的韻味

學生示意圖。圖/AI生成

在法國,「慢」並非落後,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一種將生活淬鍊成詩的藝術。

數年前我曾在里昂沿着索恩河畔的金色梧桐長廊疾走。忽然,一位陌生的中年婦人對我微笑,輕聲說:「Prends le temps de sentir les fleurs.」─記得花點時間去聞聞花香。我慢下腳步,深吸一口氣,感受花香、陽光與風的細語,夕陽灑落在河面上,閃爍着如碎金般的光點。枝葉在光裡微微顫動,風中夾帶着淡淡花香。時間在這一刻被拉長,城市的喧囂也似乎被柔化,即便錯過下一班公車,也抵不過此刻的溫柔與美好。

這份慢活哲學,正是寫作中最迷人的隱喻源泉。咖啡杯裡嫋嫋升騰的熱氣,在空中劃出優雅的弧線,宛如時間在日常生活中打了個溫柔的結;公園長椅上刻意留出的空隙,不只是物理距離,更是一段讓心靈休憩的空白節奏。這些隱喻並非華麗辭藻堆砌,而是將時間的質地融入字裡行間的藝術。

要寫出法式慢活的韻味,關鍵在於讓隱喻承載情感流動。與其直白地寫「她感到放鬆」,不如描繪:「她倚在梧桐樹下的長椅上,書頁在指尖輕顫,如溪水漫過鵝卵石般從容;文字在心間流淌,帶走了城市的喧囂。」透過景物、動作與心理的細緻交織,慢的節奏自然滲透文本,讀者也得以在文字中感受到呼吸的緩慢。

法國人懂得將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一頓持續整個下午的午餐,餐桌上紅寶石般的薄酒萊與濃郁的卡蒙貝爾起司,不僅是味覺的饗宴,更是時間被溫柔拉長的證明;舊書店裡的雨果與福樓拜,讓每個匆忙的過客都不自覺放慢腳步。寫作時若能以隱喻串起這些細節,文字便會如午後的陽光,溫煦地照進讀者心間。

在文章結構上,隱喻的鋪陳更能調控敘事節奏。長句如緩緩流淌的索恩河,勾勒場景的脈絡;短句則似河面的粼粼波光,捕捉瞬間的心緒轉折。層層疊加的隱喻,建構出獨特的時間維度,讓讀者不僅讀到故事,更感受到文字背後的呼吸頻率。

試着選擇一個生活片段:或許是晨間咖啡氤氳的熱氣,或許是傍晚散步時拉長的身影,用隱喻賦予其情感重量。慢活的書寫,正如法國的午後時光,不疾不徐,卻能讓讀者心中的角落也變得柔軟。

那天在索恩河畔,我聞着花香,看着金色的梧桐樹影在水面輕輕搖曳。文字也能如此,當我們讓時間在文字間流動,隱喻輕輕鋪陳,故事便不再只是事件的排列,而是一段能觸動呼吸、延長感受的溫柔旅程。Prends le temps de sentir les fleurs─慢下來,聞一聞文字裡的花香,也許正是寫作者可以給讀者最溫柔的禮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