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的秘密:從形成到治療,守護你的生命之河

想象一下,我們的血管如同縱橫交錯的河流,流淌着維持生命的血液。而血脂,就是血液中那些微小的"油滴",它們本應作爲能量來源或細胞建築材料默默工作。但若這些"油滴"過多或失衡,它們便會成爲堵塞河流的"泥沙",悄無聲息地威脅着我們的健康。

李霞副主任醫師

晉城合聚心腦血管病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先後在山西省人民醫院進修學習

多次參加省內外神經內科學術會議

從事神經內科臨牀工作近20年,積累了豐富的臨牀經驗

擅長於各種腦血管病腦出血、腦梗死,神經變性疾病:癡呆、帕金森病,眩暈綜合徵、癲癇、頭痛、糖尿病、高血壓病的治療

曾在省級期刊上發表數篇醫學論文

血脂是血液中脂質的總稱,主要包括兩大類:

● 甘油三酯(TG):這是我們體內儲存能量的主要形式,就像身體的“燃料儲備庫”。當我們進食後,部分能量會轉化爲甘油三酯,儲存在脂肪細胞中,供身體需要時調用。

● 膽固醇(TC):它是構建細胞膜、合成維生素D、膽汁酸和某些激素(如性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重要原材料,是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建築基石”。

膽固醇本身不溶於水,需要與特定的蛋白質結合形成“脂蛋白”才能在血液中運輸。不同脂蛋白的“職責”和“性質”截然不同:

● 低密度脂蛋白(LDL):負責將膽固醇從肝臟運送到全身組織細胞。當LDL過多時,它會像“迷路的搬運工”,把膽固醇錯誤地堆積在血管壁上,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因此,LDL膽固醇(LDL-C)被稱爲“壞膽固醇”。

● 高密度脂蛋白(HDL):它的作用是“清道夫”,將血管壁和周圍組織中多餘的膽固醇“回收”並運回肝臟處理掉。HDL膽固醇(HDL-C)因此被稱爲“好膽固醇”。

● 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主要由肝臟合成,主要攜帶甘油三酯。它代謝後會轉化爲LDL。

脂蛋白家族成員對比表

我們體內的血脂水平,是內源性合成與外源性攝入共同作用的結果:

● 內源性生成(約佔70-80%):這是血脂的主要來源。無論我們吃不吃膽固醇,我們的肝臟每天都會合成一定量的膽固醇(約1000毫克)和甘油三酯,以滿足身體基本需求。這個合成過程受遺傳基因、激素水平(如胰島素、甲狀腺激素)等因素精密調控。遺傳因素影響顯著——有些人天生肝臟清除LDL的能力就較弱。

● 外源性攝入(約佔20-30%):當我們攝入動物性食物(如蛋黃、內臟、肥肉、全脂奶製品)時,其中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會被腸道吸收。攝入的油脂(尤其是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過多的精製碳水化合物(糖、白米白麪),會刺激肝臟合成更多的甘油三酯和VLDL。高糖飲食尤其會顯著升高甘油三酯水平。

(一)定義與危害

當血液中“壞”膽固醇(LDL-C)和/或甘油三酯(TG)過高,“好”膽固醇(HDL-C)過低時,就形成了血脂異常(俗稱高血脂)。這種失衡的危害是全身性的、漸進性的,且早期往往毫無症狀,因此被稱爲“沉默的殺手”。

研究數據顯示,LDL-C每升高1 mmol/L,主要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卒中)風險增加約12%;而HDL-C每升高0.1 mmol/L,冠心病風險降低約2-3%。

(二)核心機制——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是高血脂的核心危害。過多的LDL-C會鑽入血管內皮下,被氧化修飾後,吸引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前體)前來吞噬。吞噬了大量氧化LDL的巨噬細胞最終變成“泡沫細胞”,堆積在血管壁上,形成最初的脂質條紋。隨着時間推移,逐漸發展爲內含脂質核心、覆蓋纖維帽的粥樣硬化斑塊。斑塊如同血管內的"鏽垢",導致兩種嚴重後果:

● 血管狹窄:斑塊逐漸增大,使血管腔變窄(狹窄),阻礙血流。

● 急性堵塞:某些不穩定斑塊可能突然破裂,誘發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瞬間完全堵塞血管(閉塞)。

根據堵塞發生的部位不同,導致災難性的疾病:

● 心臟冠狀動脈堵塞:心絞痛、心肌梗死(心臟病發作)。

● 腦動脈堵塞:缺血性腦卒中(腦梗)。

● 下肢動脈堵塞:間歇性跛行(行走時腿痛)、甚至壞疽。

● 腎動脈堵塞:腎功能損害、腎性高血壓。

● 急性胰腺炎:嚴重升高的甘油三酯(通常>5.6 mmol/L)是誘發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危險因素,這是一種可能危及生命的急症。

● 脂肪肝:血脂異常(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與脂肪肝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面對血脂異常,我們並非束手無策。治療的核心目標是:降低“壞膽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升高“好膽固醇”(HDL-C),從而顯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 策略包括兩大基石:

基石一:生活方式干預——最根本的治療

(一)飲食調整

● 減少“壞脂肪”:嚴格限制飽和脂肪(主要存在於肥肉、豬油、牛油、黃油、奶油、棕櫚油、椰子油等)和反式脂肪(常見於人造黃油、起酥油、油炸食品、部分烘焙點心)。少吃動物內臟、魚籽、蟹黃等高膽固醇食物。

● 選擇“好脂肪”:增加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橄欖油、茶籽油、牛油果、堅果)和多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Omega-3,主要來自深海魚如三文魚、鯖魚、沙丁魚,以及亞麻籽、核桃)的食物。

● 多吃“降脂幫手”:保證充足的膳食纖維(蔬菜、水果、全穀物、豆類),其能減少膽固醇吸收。適量攝入植物固醇(存在於植物油、堅果、種子、豆類中),它們能競爭性抑制膽固醇吸收。

● 控制精製碳水與糖:限制添加糖(飲料、甜點等)和精製主食(白米飯、白麪包、麪條),用全穀物替代部分精米白麪,有助於控制甘油三酯。

(二)運動及體重管理

● 規律運動:堅持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車)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能有效提升HDL-C(好膽固醇),降低TG和LDL-C,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幫助控制體重。力量訓練(每週2次)也很有益。

● 管理體重:超重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血脂異常的重要誘因。通過飲食和運動減重(尤其是減掉內臟脂肪),能顯著改善血脂譜。

(三)戒菸限酒與壓力管理

吸菸會損傷血管內皮,降低HDL-C,顯著增加心血管風險。過量飲酒會升高TG,並影響肝臟代謝。戒菸至關重要,飲酒需嚴格限制(男性<25克酒精/天,女性<15克酒精/天)。

長期精神壓力過大也可能影響血脂代謝。保證充足睡眠,學習放鬆技巧(如冥想、瑜伽、深呼吸)。

基石二:藥物治療——強有力的武器

當通過嚴格的生活方式干預3-6個月後血脂仍不達標,或患者本身心血管風險等級很高(如已患有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等),醫生會啓動藥物治療。常用藥物包括:

● 他汀類藥物(基石中的基石,如阿託伐他汀):其作用機制是顯著抑制肝臟內膽固醇合成,從而強效降低LDL-C(可達25%-55%),同時輕度降低TG、輕度升高HDL-C。大量研究證實他汀能明確降低心梗、卒中等心血管事件風險。常見副作用是肌肉痠痛(需警惕罕見的橫紋肌溶解)和肝酶輕度升高,需遵醫囑定期監測。

● 膽固醇吸收抑制劑(依折麥布):作用於小腸,抑制食物和膽汁中膽固醇的吸收。可單用(尤其對他汀不耐受者),但更常與他汀聯用,實現更強效的LDL-C降低(在他汀基礎上再降15%-20%)。

● PCSK9抑制劑:通過注射給藥,作用機制是阻斷PCSK9蛋白對LDL受體的降解,顯著增加肝臟清除LDL-C的能力,降幅可達50%-60%以上。主要用於極高危患者(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已患心血管疾病且他汀+依折麥布仍不達標者)。

● 貝特類藥物:主要作用是顯著降低甘油三酯(TG),並有一定升高HDL-C作用。常用於高甘油三酯血癥(尤其TG > 5.6 mmol/L有胰腺炎風險時),或混合型高脂血症(TG和LDL-C都高)時與他汀聯用(需警惕肌病風險,通常錯開時間服用)。

● 高純度魚油製劑(Omega-3脂肪酸):某些高劑量處方魚油(如IPE,含高純度EPA)被證實能在他汀治療基礎上進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尤其在降低TG方面有效(降幅可達20%-30%)。普通保健品魚油劑量和純度通常不足以達到治療目的。

● 煙酸(維生素B3):過去曾廣泛使用,能降低TG、LDL-C,升高HDL-C。但因副作用較多(潮紅、肝毒性、升高血糖)且大型研究未顯示額外心血管獲益,現已很少作爲一線選擇。

重要提示:

藥物選擇需個體化:醫生會根據患者具體血脂異常類型(以LDL-C高爲主?以TG高爲主?還是混合型?)、心血管風險等級、基礎疾病(如肝腎功能、糖尿病)、藥物耐受性等因素綜合考量,制定最適合的方案。

遵醫囑用藥,定期複查:嚴格按醫生處方劑量和時間服藥,不可自行增減或停用。定期(初始治療1-3個月,穩定後每6-12個月)複查血脂四項(TC、TG、LDL-C、HDL-C)及監測藥物安全性指標(肝酶、肌酸激酶CK等)。

生活方式是基礎:即使開始藥物治療,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必須長期堅持,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血脂異常是心血管健康的重大威脅,但其可防可控。瞭解血脂的來源、認清其危害,是主動管理的第一步。通過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科學運動、戒菸限酒、控制體重)築起第一道防線,並在醫生指導下,必要時合理使用藥物這把利劍,我們可以有效駕馭血脂,將“壞血脂”降下來,讓“好血脂”升上去。

請記住,管理血脂是一場持久戰,需要耐心和毅力。定期體檢(建議20歲以上成年人至少每5年測一次血脂,40歲以上及高危人羣每年一次),瞭解自己的血脂水平,與醫生保持良好溝通,制定並執行個性化的管理方案。健康的血管,是生命之河長久奔流不息的最堅實保障。從今天開始,就爲你的血液“減負”,爲你的心臟和大腦護航吧!

參考文獻

1. 中國血脂管理指南修訂聯合專家委員會. 中國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 中國循環雜誌,2023(3).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3.03.001.

2. Patel S B, Wyne K L, Afreen S, et a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n pharmacologic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dyslipidemia[J]. Endocrine Practice, 2025, 31(2): 236-262.

3. Ray K K, Ference B A, Séverin T, et al. World heart federation cholesterol roadmap 2022[J]. Global heart, 2022, 17(1): 75.

作者:李霞晉城合聚心腦血管病醫院神經內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