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長城”屹立禹王山
1937年底,日本侵略軍佔領南京、濟南後,企圖南北夾擊,進攻位於中國兩大交通動脈津浦鐵路和隴海鐵路交會點的徐州,再西進鄭州,南攻武漢。時任中國軍隊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李宗仁,率部以徐州爲中心,同日軍展開大會戰,即徐州會戰。
在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捷”中,中國軍隊取得了正面戰場的重大勝利。隨後,日寇重整了被稱爲“鋼軍”的第十師團和“師團之花”的第五師團,兩個最精銳王牌師團及僞軍,總計4萬餘人,企圖突破禹王山、連防山一帶防線,直取徐州。1938年四五月間,中國軍隊以江蘇徐州邳州市禹王山爲中心戰場,與日寇展開了一場歷時27天、100多次拉鋸的慘烈激戰,史稱“禹王山抗日阻擊戰”。
“禹王山是徐州和臺兒莊之間的最高點,戰略位置極爲重要,因此成爲日軍進攻徐州的首爭之地。”禹王山抗日紀念館講解員王茜說,日寇兵敗臺兒莊,集結力量準備拿下徐州,出滇抗戰的國民革命軍第60軍,全軍13869名將士爲國捐軀。他們重創日軍兩個王牌師團,粉碎了日軍“切斷隴海鐵路,直取徐州”的作戰計劃,爲部署“武漢保衛戰”贏得寶貴時間。
戰爭開始後,日軍非常猖狂。他們不僅用機槍打、用炮轟,還用坦克在中國軍隊的戰壕上來回碾壓,不少中國士兵被壓垮的土掩埋。儘管力量懸殊,但是中國軍人沒有絲毫退縮,戰士跳到日軍坦克上面,撬開蓋子,再用集束手榴彈與之同歸於盡。
在禹王山火石埠戰鬥中,一位以血書明志的團長名叫莫肇衡,他帶領全團將士擊退日軍4次大規模衝鋒。死守一日,傷亡大半,彈盡糧絕,但他仍然率殘部與敵人拼殺,最終壯烈犧牲。
1938年4月23日至27日,是禹王山抗日阻擊戰最慘烈的階段,隨着戰鬥的持續,原有防禦工事不斷被消耗。面對險境,中國軍隊頑強作戰,表現出爲國家民族慷慨赴死的英雄氣概。
民族危亡之際,中華兒女空前團結,同仇敵愾、共禦外侮。周恩來提出“採取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的方針,守點打援”“各個擊破”,並委派專人到徐州,向李宗仁轉達了中共方面關於臺兒莊作戰的建議,配合作戰有序開展。整個徐州會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廣泛動員組織各地愛國青年、工農羣衆數十萬人支援抗戰。
爲了緬懷犧牲將士,弘揚抗戰精神,2014年下半年起,徐州邳州市對禹王山抗日阻擊戰遺址進行了搶救性保護,修復了戰壕、英烈墓以及禹王園等遺蹟,新建了紀念館、紀念亭、鑑湖。目前,禹王山抗日阻擊戰遺址是徐州乃至蘇北地區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抗日戰鬥遺址,2015年8月被列入國務院公佈的《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是徐州市唯一一處國家級抗戰紀念遺址。(經濟日報記者 薛海燕 蔣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