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匡時/用包容開放的心態接納各方人才

引領檯灣半導體與IT產業的重要人物張忠謀與林百里,都不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張忠謀是中國大陸出生長大,在美國完成高等教育後留在美國工作,一九八五年,孫運璇邀請他出任工研院長,當時他已經年過半百,且之前與臺灣幾乎沒有任何淵源。上海出生,香港長大的林百里則是在當年中華民國的僑生政策下,得以到臺灣大學電機系唸書,取得學碩士後,留在臺灣而創業有成。今天的臺灣是否還有可能,從海外延聘沒有任何臺灣背景的華人來擔任工研院院長之類的要職呢?我們目前的政策與環境氛圍,是否可能吸引到陸港澳等海外優秀華人,到臺灣受高等教育,並留下來爲臺灣打拚呢?

以目前臺灣的政治氛圍,答案應該是否定的。這個答案也點出臺灣的人才困境:在凝固臺灣本土意識的過程中,卻摒棄了很多可以與我們一起創造福祉的優秀人才。今天在最前沿頂尖的科技競爭中,只剩下中美在競逐,其中一個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因爲這兩國有充沛的優秀科技人才。中國因人口衆多,再加上紮實的科技基礎教育,得以產生足夠的優秀人才;美國則因頂尖的高等教育與開放包容的移民政策,吸引了全球優秀人才。

事實上,臺灣以一個蕞爾小島,能夠成爲世界第廿名的經濟體,固然有很多主客觀因素,但擁有足夠的優秀人才絕對是關鍵要素。然而,在過去數十年來,爲臺灣努力的優秀人才,來源並不只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很多在二戰後從大陸遷移到臺的軍民,再加上衆多的海外華人,都是臺灣優秀人才庫的成分。可以說,臺灣得以有今天安康富足的成就,有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臺灣突破了小國寡民的人口限制,爲臺灣作出貢獻的人才,並不僅僅來自臺灣。以色列也是小國寡民,但因全球猶太人都是以色列的人才庫,所以也有極爲傑出的學術、科技與產業成就。

在過去,凡是具有國際一流學術地位並與中華民國有淵源的華人,都有可能成爲中研院院士。事實上,目前中研院院士中,就有在中共統治下的中國出生長大,但已移民他國,並在國際上有卓越學術成就的學者。從臺灣的學術與科技發展來說,這種對海外華人開放包容的政策,絕對是利遠大於弊。但近年來,因爲本土化的影響下,沒有臺灣成長背景的華人,不管學術成就多好,都難成爲院士。以國際頂尖的AI科學家李飛飛爲例,她是美國國家工程院、國家醫學院、文理科學院三院院士,如果是幾年前,她絕對可以入選爲中研院院士,但現在中研院規定只有擁有中華民國國籍的人,纔可以被選爲院士。這究竟是臺灣以及中研院的損失,還是李飛飛的損失?

有人會說,我們求才不應該侷限在華人,要放眼全球。我很同意這樣的理想,教育部推動的玉山學者計劃就有這樣的期待。但現實上,因爲受限於語言文化與其他複雜原因,臺灣要如美國一樣接納全球的優秀人才,是極爲艱鉅的挑戰。川普上任後,美國的移民與高教政策,也遠不如以前開放了,不少在美國學術界或科技界表現極爲傑出的華人,正面臨政治獵巫的影響而希望離開美國。這裡難道沒有值得我們爭取的人才?我可以理解很多人對「本土認同」的執着,但當能與我們一起努力的人才,侷限在「正港臺灣人」時,這對臺灣的學術、科技與產業發展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害?(作者爲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