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衰老與心肌纖維化機制揭示

記者 朱 虹 通訊員 衣曉峰

隨着人們年齡的增長,動脈硬化、心肌纖維化、心力衰竭等相關疾病往往“組團”來襲,危害心血管健康。近期,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藥理學教授楊寶峰及其團隊連續在國際心血管醫學領域期刊《歐洲心臟雜誌》上發表一系列研究成果,這些研究從RNA表觀遺傳調控和RNA剪接兩大前沿微觀領域入手,深刻揭示了血管衰老與心臟纖維化的複雜機制,爲疑難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

鎖定血管衰老關鍵分子

在這些研究中,楊寶峰團隊將目標鎖定在關鍵RNA調控分子METTL14上。研究團隊藉助腺相關病毒(AAV)載體技術和最新基因敲除技術,特異性降低了老年小鼠血管內皮細胞中METTL14的表達後,觀察到小鼠的血管功能顯著改善,血管彈性得以恢復,顯現出抗衰老效應。通過進一步研究,團隊發現,在血管衰老過程中,內皮細胞中METTL14的表達升高會使免疫識別受體TLR4 mRNA的特定位置被修飾,這一修飾可引發持續的慢性低度炎症反應。這種炎症狀態最終加快了血管內皮細胞衰老進程,造成血管硬化和舒張功能異常。

該發現不僅揭示了RNA表觀調控在血管衰老中的關鍵機制,更爲未來開發精準靶向通路,對抗血管衰老提供了新思路。

找到抗心肌纖維化新靶點

許多心臟疾病的不斷惡化最終會導致心肌纖維化,其本質是心臟中富有彈性的心肌細胞逐漸被大量僵硬的纖維組織替代,致使心臟變“硬”,泵血能力下降,最終可能誘發心力衰竭。

在楊寶峰指導下,哈爾濱醫科大學藥理學教授樑海海帶領團隊鎖定了名爲RBMS1的RNA結合蛋白。這類蛋白常被視爲“分子剪刀”,可通過不同方式“裁剪”基因的RNA產物,生成功能各異的蛋白質變體,精細調控細胞的生理活動。

研究團隊發現,在心力衰竭的患者及小鼠的心臟中,RBMS1含量明顯增多。通過藥物抑制或基因敲除降低RBMS1含量,可有效減緩心力衰竭的進程。研究發現RBMS1會干擾LMO7基因的正常工作,引發心臟中該基因的突變。這種突變會過度激活一種促纖維化核心因子TGFβ1的表達,促使心臟組織變“硬”,最終導致心力衰竭。

此外,在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臟組織中同樣觀察到了這一規律。

因此,靶向抑制“分子剪刀”RBMS1的活性,或精準阻斷LMO7基因突變,有望成爲攔截心肌纖維化進程的全新突破口。專家評價指出,此項發現不僅爲深入理解心臟纖維化的核心機制拓展了新視角,更爲全球數百萬心力衰竭患者對抗心肌纖維化、改善心臟功能帶來了新希望。

下一步,研究團隊還將進一步聚焦RNA調控機制的靶向干預,致力於開發三位一體的抗纖維化、抗血管衰老新策略,爲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提升國民健康水平貢獻更多智慧和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