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丙成光環變利劍? 沈政男:昔日舔粉將倒打一耙
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次長葉丙成因涉泄漏性平個資請假調查期間,又遭檢舉疑似圖利前任職廠商。醫師沈政男表示,圖利爭議並非單靠聲明可釐清,葉丙成現在也和柯文哲一樣,感受「被踩以求聲量」的政壇冷暖。
葉丙成強調他在擔任次長前辭去職務,且廠商未獲政府補助,但沈政男指出,這樣的說法難以徹底切割政治與利益間的模糊空間。
沈政男說,「圖利罪不是你想的那麼單純」,即使廠商未獲政府資金,只要在教育活動中協辦並有機會獲利,葉作爲主管單位就難免被質疑。尤其是在輿論與檢調敏感度極高的政治氛圍下,只要社會有質疑聲音,即便證據薄弱,司法與監察機關也可能啓動調查。
他提到類似的案例,如柯文哲牽涉京華城案,即使最終沒有定罪,也因程序問題與輿論壓力而陷入長期困局。他認爲葉此刻面臨的已非職位保衛戰,而是名譽與未來發展的關鍵轉折。若再拖延不決,只會讓社會觀感惡化,政壇內部也將進一步切割。
事實上,已有民進黨立委公開表示,「若不能確保自己清白,就不應繼續留任」,被視爲執政黨啓動自保機制的訊號。沈政男指出,當連綠營內部都開始畫清界線,葉若不主動請辭,將面臨更大輿論與黨內壓力。
此外,葉丙成長年以「知識型網紅」形象活躍於公共領域,擁有不少粉絲與支持者。但沈政男提醒,當過去的光環與政治爭議連結在一起,這些支持可能迅速瓦解,甚至轉爲攻擊。他以柯文哲爲例,指出當年的支持者在其陷入爭議時一鬨而散,甚至有人反過來「踩他以求聲量」。
最後,沈政男感嘆,葉作爲教育主管官員,如今卻深陷政治與輿論漩渦,反映出臺灣社會「專長於糟蹋人」的現實。他批評,教育本應培養理性與公正,但目前社會仍停留在叢林法則的邏輯中,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