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標護航葉丙成
(圖/本報系資料照)
近年來,校園中「教師被檢舉即調查」的氛圍日益嚴重,基層教師處境艱難。只要遭到學生或家長檢舉,不論事件大小,學校多半會立即啓動校事會議,冗長的程序彷彿審判,讓教師陷入「動輒得咎」的困境。許多教育現場的小爭議,硬是被放大成刑事案件,導致教師承受莫大心理壓力。
然而,與基層教師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高層官員的「安全防護網」。現行的校長不適任解聘制度設下層層關卡,不適任校長若非觸犯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的消極規定,幾乎難以撼動。若涉及教育高層,更是「有爭議無責任」,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就是最鮮明的案例。即便身陷性平爭議,他依舊能毫髮無傷地全身而退,完全未受應有的嚴格檢驗。
性平三法相關規定本就設計爲保障被害人權益,然而調查報告卻以「狹隘的方式」解釋葉次長的責任,甚至對他任意公開受害人資訊的行爲輕描淡寫,迴避應有的追責。這是否昭示未來除性平委員、承辦人等負有保密義務外,其他人均可自由對外公開性平案資訊?
基層教師一句管教過嚴就可能被調查,承受職涯風險;但高層官員卻能在性平爭議下毫髮無傷,這種赤裸裸的雙重標準,無疑侵蝕了社會對教育制度的信任。教育人員原本就有更高標準的專業與倫理義務,不得任意泄露學生資訊;次長卻能免責,無異於向全國教師傳遞「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荒謬訊號。
教育部若繼續放任制度失衡,不僅基層教師士氣低落,最終受害的將是全體社會對教育公平正義的信任。(作者爲嘉義縣教師職業工會副理事長、全教總國會聯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