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刷題成癮,初中成績失蹤,咋回事?

很多人心裡都有一個小秘密,回憶起來多少有點扎心:

小時候,誰班裡沒個“神童”呢?一年級就背得了圓周率小數點後百位,二年級看名著,三年級直接刷奧數題,回回穩居班裡前三,家長羣裡那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可突然有一天,再回頭去瞅瞅朋友圈曬孩子的那些爸媽們,不知不覺間,那些昔日“神童”,卻逐漸消失在了競賽獲獎名單和學霸表彰大會上。

有人說,小學學霸多是曇花一現,中學纔是真刀真槍;還有人擲地有聲:真正的學霸,從初二開始,早已顯露了苗頭!

這番話,放眼望去,是否戳中了多少人酸楚又真實的記憶呢?

一、考試不難,難在家長的花式“軍備競賽”。

小時候吧,我隔壁老王家兒子特別厲害,一年級拿獎狀回來能把房間貼滿,那個時候連廁所牆上都是“好孩子獎狀”,上廁所都能看見“愛衛生小能手”的大紅花。

但你要知道,這孩子背後的代價,那可不是一般的大。

我清楚地記得,有一次上完自習課回家,路過老王家門口,恰巧碰到老王家兒子手裡攥着根冰棍,眼淚汪汪地站在門口猶豫要不要進去。

隔着門縫,老王怒吼着:“老子省吃儉用供你補習,你倒好,下課跑去買冰棍,浪費我半節課的補課費!”

第二天,我發現冰棍店的牆上貼了一條橫幅:“本店謹防老王家娃娃進門。”

你以爲這就完了?

隔壁班有個孩子,光上小學就搞出了個補習班版的“清明上河圖”:家教、補習班、一對一、集訓營,十八般武藝,全給安排了,搞得那孩子晚上回家都不知道自己該去哪家上課。

有一天老師問他:“明天週六,你去幹嘛?”他眼神迷茫地說:“去補課啊!”老師又問:“補哪科?”

他更迷茫了:“我也不記得了,反正每週末都要補點啥,不然我媽睡不踏實。”

二、僞學霸的崩塌,從進了初中才開始。

以前吧,班裡有個姑娘名叫小麗,初一入學時帶着“小學第一名”的光環進了我們班,那陣勢,簡直跟明星巡迴演唱會似的,走路帶風、眼神傲嬌,看誰都是俯視的角度。

誰能想到,剛進班頭兩天,她就受到了人生中第一次打擊:隔壁小明,啥也不幹,成天上課睡覺打呼嚕,每次隨堂測試都壓她一頭。

有次期中考試,她咬牙拼命背書,頭髮都熬禿了,結果,小明考完試居然悠哉悠哉在操場上打籃球,考完試他還問我們:

“今天考試了嗎?怪不得座位擺這麼整齊,我還以爲是衛生大檢查呢。”

還有個哥們,初二分班時擠進了重點班,第一節課老師就特意提醒:“我們班是重點班,大家一定要注意學習效率。”

他以爲自己成績不錯,便得意洋洋地環顧四周。

結果前排同學轉過頭來輕聲問他:“你暑假刷了多少套題啊?我只刷了十幾套,有點心虛。”他一聽懵了,暑假,他只刷了朋友圈和抖音。

後來期末成績一下來,他感嘆道:“本以爲自己是條蛟龍,結果進了龍宮才發現,我最多算只壁虎。”

三、高中不是拼逆襲,是在拼天賦和基礎。

高中生活特別現實,就像刷抖音,每天睜眼都在迎接新挑戰。

我們班有個叫老陳的同學,平時成績墊底,最喜歡說的就是:“哥遲早有一天能逆襲。”高考前夕,學校做動員,他當衆放出豪言:“考試前三個月,給我一天,我還你一週!”

全班頓時鼓掌叫好,紛紛爲老陳的豪言壯語加油助威。

結果你猜咋地?動員結束後,老陳掏出手機給媽媽打電話:“媽,我高考要失敗了!”他媽緊張地問:“怎麼了,是不是狀態不好?”

他特無奈地說:“老師說,高考就是三年基礎加一年的衝刺,我纔想起,我前三年基礎壓根沒打好,結果最後衝刺這幾個月,我一下子全都忘了。”

再說說我們高中班主任,平時管得特別嚴,一次摸底考試,我同桌前晚熬夜追劇,考試時困得要死,趴桌子睡着了。

考完試,班主任揪着耳朵把他拉出去教育:“高考可是拼智商拼毅力,你倒好,拼睡眠質量啊?要知道,你睡得比清華北大還香!”同桌揉着耳朵特委屈:“老師,我這不是培養情緒嘛?聽說放鬆有助於發揮。”

老師當場差點笑噴:“按你這邏輯,考清華的估計都得睡覺考。”

說了這麼多,學霸之路,到底如何“精準護航”呢?

說實話,要是真擔心孩子掉隊,光靠“雞娃”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我覺得,比起盲目的補課,更該教孩子如何“自主掌控學習”: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時間管理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家長和老師更多時候,不是教他們如何應試,而是教會他們如何理解自己、接受自己、尊重自己的成長節奏。

像我認識一個學霸,初中時並不突出,但勝在有很強的自律性,他從不熬夜,卻能精準規劃時間,每天只學習四個小時,但效率奇高。

他告訴我:“學習嘛,說到底是拼效率和專注,而不是比誰屁股在椅子上粘的時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