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的同輩壓力,都在小天才手錶社交圈裡

10後有自己的小衆精英俱樂部,想要進入這個社交圈的前提,就是要先買下一部小天才電話手錶。

其實電子產品的生態壁壘在各個年齡段都存在,和安卓手機在朋友圈看不到蘋果live圖相似, 衆多小學生需要在網絡時代面臨的,是同輩社交障礙的升級版。

在市面衆多電話手錶品牌中,只有小天才手錶才能看到小天才的好友圈。

用其他品牌手錶的小學生,很大概率會淪爲那個落單的圈外人。

沒有小天才對小朋友來說,就意味着在一場線下聚會結束時,別人都在“碰一碰加好友”,自己只能在一邊手動記下別人的電話號。

代入到上一代人的童年時期,相當於在風靡QQ號的年代裡,作爲班裡唯一沒有QQ號的人,只能在同學們互加好友的時候,當那個默默寫下家裡的座機電話的悲傷小孩。

互聯網時代,10後有自己的peer pressure。

如果看過小學生的小天才好友圈,你大概也能理解爲什麼他們會對一款手錶這麼癡迷。

被精心裝點過的小天才好友圈,一切看起來都是熟悉的樣子。

小天才手錶,小學生的小衆俱樂部

起初應該也沒人能想到,一塊兒童電話手錶也能導致小孩沉迷。

但凡稍微把玩過兒童電話手錶,就能知道這東西玩起來有多累。

在電子產品的屏幕尺寸連手機都進化到三摺疊的同時,無數小學生每天卻能盯着小天才鼻嘎大小的屏幕長達數小時。

和成年人對手機依賴性相同,小朋友一天到晚也要查看幾十次小天才;

區別在於很多人整天盯着手機也收不到一條消息,小學生一點開小天才就可能有幾十條好友圈點贊、留言、和微聊表白。

小天才手錶裡的“好友圈”,不僅僅是小孩哥姐的朋友圈這麼簡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圈子,小天才圈裡的主頁點贊數據,劃分了10後一代的社交階級。

小衆俱樂部都有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光有同品牌手錶只是進入這個圈子的門檻。

通過最簡單的主頁點贊數多少,就能劃分出誰是真正的圈中大佬。

入圈後擴列最首要的要求,就是能互點主頁和動態。等級多少級,主頁點贊數當下有多少,都是小天才圈互加好友的硬性指標。

鑑於小學生常會面臨被收電子產品的現實因素,能保證互動和活躍度也尤爲重要。

圈內好友之間的互動要求,有時候比公司考勤打卡還要嚴格上一點。

混一個圈子就要遵守這個圈子的規矩,小天才圈裡最重要的就是尊重規矩和有來有往。

素質高、不罵人、不要已讀不回是隱形規則,qm(圈名)撞名的情況下,通常是由後入圈的人改名。

“3天不互動刪”“雷週末不互動”“雷私催”“上學期間不退”等看起來像是黑話的條條框框,是這個社交圈中的細分。

交友條件越苛刻,就越逼近小天才社交圈的金字塔尖。

過去砸零花錢打扮過QQ空間的人,應該對小天才的裝飾主頁都不陌生。

主頁裝飾的豪華程度,一定程度是10後品味的象徵。

互聯網各個社交平臺都有大量“小天才裝飾主頁教程”,不出意外,教程下方也有大批小朋友在“交作業”和“求素材”。

和我們小時候不同的是,小天才手錶能從內飾裝修蔓延到外飾配件+貼膜。

在這個圈子中,哪怕登上了大佬圈也不能夠疏忽大意,一旦不用心維護就有社交階級下滑的可能性。

有舊大佬圈,就會有新大佬圈,在如此龐大的數據榜單之下,難以想象小天才究竟賣出了多少隻電子手錶。

這些虛擬圖標和數據的點亮,在圈外人看來是抽象並無法理解的。

想要理解小孩哥姐的第一步,就是不要試圖通過“手錶裡這些虛的有什麼用”的角度解讀,要看每項入圈考覈標準背後的現實寓意。

點贊數和好友多少,毋庸置疑代表人氣;

在線時長高,表示有最大限度使用電子產品的權利;

有些限定功能和小天才新功能、新玩法都要花錢才能實現,這是屬於小學生之間的財力比拼。

小天才圈中大佬的含金量,相當於過去上學時聽說誰是QQ十鑽會員。大佬身份,就是這個階段小朋友都在苦苦追求的:超越年齡段應有的自由。

一天帶到學校100塊零花錢不算什麼,如果放學回家實現連玩3小時的小天才自由,這噴不了,這是真牛。

小天才手錶,兒童的社交真空地帶

小天才社交圈,在小學生社交中幾乎不可代替。

哪怕一個孩子平時有智能手機和平板用,都平衡不了這種社交斷層。很多小孩哥姐註冊各大社交平臺的初衷,也都是爲了給自己的小天才主頁引流。

小天才能積攢下這樣忠實的10後用戶,歸根結底是因爲手錶營造出的真空社交地帶屬性。

和你我發朋友圈要精挑細選分組一樣,分組代表一個人的社交分身,小天才手錶的生態壁壘,也讓小朋友有自己的社交世界。

他們需要一個空間發點能和同齡人產生共鳴的生活碎片,也發點不想給家長看的內容。

哪怕是簡單的“作業沒寫完”“悲傷到不能呼吸”和“我媽像豬嗎?”

和大人發完朋友圈也要時不時看看有幾個點贊同理,小孩在日常生活裡,也要獲得一點社交的及時反饋,尤其對生長在互聯網時代的孩子來說。

小朋友也會發風景,發配文,發點影評和銳評,在考試來臨前夜發點“逢考必過”的社交迷信。

6歲的小孩姐會在好友圈裡發佈“歲月是把殺豬刀”的人生感慨;

發點全損畫質的大腦袋自拍,底下也會有好友給評論上一句“你真師”。

能隨時隨地用相機記錄點生活,也能培養數碼博主從小學生抓起。

年紀稍微大點的初中生在提及相機升級的時候,會非常高深莫測的使用一句“可惜生不逢時”。

對10後來說,在家長監管不到的地方有很多實際的好處。

不光能蛐蛐家長,發emo文案,連賣kpop小卡的賣家都說在小天才裡出卡會更順利。

圈子的確是虛擬的,偶爾也能從其中謀得些實際利益,主頁點贊幾十萬,能有點知名度的大佬小佬賬號大概能賣到200-400不等,小天才裡面自帶的虛擬權益卡也能賣到3-15塊。

小天才電話手錶積累起來大量低年齡受衆的同時,也會受到利弊同因的反噬。

在這片家長甚少能監管到的互聯網世界,也會有被騙的概率存在。

“權益卡”是小天才圈交易中最容易翻車的環節。

把卡要過來再拉黑的手法,讓很多小學生在心碎中經歷了人生的第一場電詐。

也會有騙子抓住10後想當社交圈高點贊高積分的心理,在好友圈聲稱可以安裝第三方插件進行破解,接下來就是常見的盜號騙人套路。

市面所有智能產品,都無法避免地會在某一個功能上走上智障的歧途,小天才也沒法避免 。

在屏蔽關鍵詞功能上,小天才早就被大家評爲電子手錶中的“頂級敏感肌”。

敏感攔截不知道究竟攔截的哪方,和晉江違禁詞系統有異曲同工之處。

“我是媽媽”的信息被誤判發不出去,正常說話遭到舉報也會時常禁言。和家長對談過程中,正常信息和騷擾信息究竟屏蔽哪方也存在一個概率問題。

新一代小朋友說話愛用縮寫的原因,似乎也能在使用電子產品的過程中找到一絲病因。

在沉迷、混電子小衆圈、吸收不明來源信息、無監管社交的組合擔憂下,很多家長會刻意不爲孩子買小天才手錶。

在很多家長看來,電話手錶的作用是定位和基本通訊,有這樣那樣的玩法本身就是一種本末倒置。

並對“同品牌加好友才能不落單”的說法嗤之以鼻,熟悉的“杜絕一切外因這樣才能專心學習”的教育論調也聽起來異常耳熟。

每個人都曾經是小孩哥和小孩姐,大家也都應該清楚,成長過程中沒有絕對的無菌環境。

互聯網時代更不存在真正一刀切式的防沉迷。

你小時候偷看電視掐時間提前散熱,我小時候偷偷上網精心清理瀏覽記錄,大家都有自己心知肚明的童年。

對成年人來說,哪怕不見面純線上的社交也會苦受同輩壓力的困擾,偶爾也要在刷朋友圈的時候狠狠嘆兩口氣。

而兒童的同輩壓力一半被分攤到線下生活裡,面對融不進的圈子,也會在網上苦尋電話手錶跨品牌交好友的教程。

對10後來說,買了華爲、小米的社交圈外的小朋友,正面臨人生第一波同輩壓力。

小天才手錶建起的生態壁壘除了拉動銷量,也困住了新一代人的童年。

實際一切都無關於買不買小天才,對互聯網時代兒童的社交困境來說,一款電子產品不是毒藥,也不是解藥。

小天才的確讀懂了兒童渴望被當作獨立個體的基本需求;

但這份理解被建立的前提,是品牌希望能更穩準狠拿捏住這部分消費者,以及他們家長的錢包。

在互聯網中鋪天蓋地的小天才標籤下,偶爾也能看出一個沒有電子手錶孩子的辛酸。

他們沒有那麼多想法,只想融入到大家的話題中,不被落單。

設計/視覺L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