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肌 30歲後每年流失1%
民衆30歲起肌肉每年下降1%,40~50歲後每年減少10~12%,肌肉量降低,還可能增加心臟病、骨質疏鬆等風險。(李念庭攝)
隨着超高齡社會來臨,肌少症成爲隱藏危機之一,還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等共病風險。近年增肌、補充蛋白質成爲趨勢,運動營養師指出,比起蛋白質,補充小分子「胺基酸」吸收效率更高,可遵循4:6黃金比例,以40%白胺酸搭配60%的8種必需胺基酸。
研究指出,一般人30歲起肌肉每年下降1%,40~50歲後每年減少10~12%。男性在中年時肌肉量較低,心臟病風險恐提高81%,肌少症造成的身體虛弱、活動力下降、肢體無力等狀況,也會間接影響骨質疏鬆,提高跌倒風險。
運動營養師戴岑樺表示,近年來民衆建立「及早養肌」觀念,銀髮族重視肌肉鍛鍊,年輕族羣也會健身、補充蛋白質。然而,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各年齡層民衆蛋白質攝取量皆已超標。
戴岑樺指出,民衆常以爲蛋白質有吃、多吃就好,多以肉、蛋、高蛋白補充蛋白質,卻經常無意間攝取過量,及過多澱粉、脂肪、糖類等多餘熱量。因此,如何「吃得精準」,纔是健康養肌關鍵。
最新研究發現,比起蛋白質,直接補充蛋白質小分子「胺基酸」的吸收效率更高,蛋白質進入人體後,需3至4小時才能被完全消化吸收,胺基酸不須經過分解,約30分鐘即可快速吸收,對消化道負擔也較小。
戴岑樺說明,胺基酸可分爲11種非必需胺基酸及9種必需胺基酸,必需胺基酸以「白胺酸」最爲重要,是生成肌肉的關鍵。當白胺酸佔40%、其他8種必需胺基酸合計佔60%,能達成最佳的肌肉蛋白質合成速率。
戴岑樺強調,「吃得多不如吃得巧」,民衆補充蛋白質時,若忽略熱量或同時攝取過多澱粉、脂肪等,恐增加身體負擔。近期日本走向「精準營養」,已有多種食品、保健品等加入以4:6黃金比例開發的胺基酸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