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更年期後女性每4人有1人骨質疏鬆 糖尿病患更易骨折
骨鬆最大的危險在於「無聲進行」,多數患者在跌倒骨折前毫無自覺。圖/123RF
現代人缺乏運動、鈣質攝取不足、咖啡因過量等,都會導致骨骼變得脆弱。尤其,隨着年齡增長,骨質會逐年流失;而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國健署調查統計,更年期後女性,平均每4人就有1人骨質疏鬆,有極高的骨折風險。
55歲的林女士,在家不小心滑倒造成手腕骨折,原以爲只是跌傷,經安排檢查發現罹患骨質疏鬆症。因條件符合今年健保擴大給付的骨鬆治療藥物,不須等到嚴重骨折才能使用,可大幅降低未來脊椎、髖部骨折與失能風險。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教授陳崇桓指出,骨鬆治療應比照慢性病長期管理,從「保密防跌」着手,保持好的骨質密度、加強運動避免跌倒。骨鬆可能出現反覆性骨折外,最怕髖部骨折,死亡率很高,更有3成患者將面臨永久性失能、8成無法獨立生活。
陳崇桓表示,骨鬆治療強調整合性、一連貫的流程,以改善患者預後並減輕醫療負擔,包括術前骨質檢測、術中與術後營養與藥物治療,以及長期骨密度追蹤,有效降低手術後併發症與再次骨折的風險。藥物方面建議採取「接續治療策略」,促骨生長藥物加上抗骨流失藥物,「開源節流」更能維持住效果。
據美國臨牀內分泌醫師協會國際指引,凡在12個月內發生骨折,用藥後仍出現骨鬆性骨折者,或骨密度T值≤-3.0的未骨折患者,皆爲「極高骨折風險族羣」,應優先使用促骨生長藥物,後再銜接抗骨流失藥物,持續治療是維持骨密度、預防骨折、改變病程的關鍵。
除了停經後婦女、超過60歲以上、體型瘦小者、有家族病史者、生活習慣不佳者等高風險族羣,糖尿病、腎臟病和骨質疏鬆症存在着密切關係。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理事、成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吳至行表示,糖尿病與骨鬆的共病關係常被忽視,許多患者雖骨密度正常,但骨質微結構卻已受損、強度下降。
吳至行建議,糖友應將骨密度檢測納入常規追蹤,特別是60歲以上或長期使用胰島素者,才能及早發現與治療。研究指出,約有4成糖友罹患骨鬆,罹病時間愈久,因骨骼代謝影響,大幅增加跌倒機率。部分糖友因專注血糖控制而忽略骨骼健康,骨鬆問題長期被低估,糖友骨鬆性骨折的風險上升約34%。
吳至行提醒,骨鬆最大的危險在於「無聲進行」,多數患者在骨折前毫無自覺,有些中高齡患者對身高變矮、駝背等外觀變化不以爲意,等到跌倒骨折才發現事情大條。日常生活應養成健康生活型態,均衡飲食、適度曬太陽、荷重運動、避免抽菸等,才能夠預防或延緩骨質疏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