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魚塭10萬魚苗死亡,養殖漁業淪為綠能祭品?
養殖漁業示意圖,與本文內容無關。記者王勇超/攝影
作者: 鄭麗文
將軍區山子腳養殖場有10萬魚苗不明原因死亡,魚塭主許先生蒙受巨大的損失。據聞這不是第一次產生這樣的現象,附近的養殖戶近年時不時發現自己的魚塭出現離奇的死亡個案。
幾年以來,臺灣南部的自然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我的朋友邱淑媞,出生臺南學甲,長期關心故鄉臺南的生態環境發展,是臺南鳥會的會員。有鑑於此,她邀請關心當地的人、動物保護的人士、我和吳怡玎委員以及幾個朋友,到臺南七股附近海岸,去看當地的狀況。我從臺北搭乘高鐵南下,吳委員從孃家高雄北上,大家從四面八方趕到七股。
從北至南,一路上高鐵列車兩邊掠過臺灣的農村景象,農地工廠,田地住宅,臺灣西部的田園如同皮膚長了瘡,綠色田地當中凸出灰色、白色、藍色,醜陋的工業建築。我回想起小時候成長的嘉南平原,那時候農村是農村,工廠是工廠,彼此滲透的問題纔剛開始。過不了幾年,羅大佑卻唱出了〈鹿港小鎮〉:「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反映彼時工商社會入侵村裡的現象。
豔陽高照,河流、遠處的沙洲、鄉間公路,仍是我熟悉的地貌,只是已經參雜了更爲混亂的雜質與色澤。
過了嘉義縣水上鄉北迴歸線地標,陽光在夏天直射地球最北的位置,氣候在此分界,以北是溫帶,往南就是亞熱帶氣候。陽光下,我的皮膚灼熱,這一切於我,都是如此地熟悉。
1980年末,臺灣興起民主化浪潮,我極幸運,在層層疊疊的歷史碰撞中,在政治的滔天巨浪中泅泳,於其中乘風破浪。我在臺灣大學求學,對未來充滿想像,充滿抱負。整個臺灣社會迸發無限的能量,求變、求新的暗流四處涌動。婦女運動、環境運動、勞工運動、民主運動,在整個時代中,我受到啓發,也參與,也試着推波助瀾。如果以2000年作爲分界,在此之前,我從本土的文化迴歸趨勢當中吸取養分,擴張了思維的空間,21世紀,我在國外的學習經歷讓我超越了本土的框架,拓展了我的全球視野和思維格局。
在我們前往臺南之前,透過媒體報導和民衆提供的照片,就已經得知土地上遍佈着無盡的太陽能板,這樣的景象實在令人心情沉重,充滿難以置信的震撼。然而,當我們親自抵達當地,親眼見到這一切時,才更深刻地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
這裡多是水鄉,視野開闊,建築密度和高度都低,產業公路上車輛很少,農村顯得寂寥,烈日下一切如此安靜,但四處蔓延密佈的光電板卻振聾發聵,讓人無法漠視。
養殖漁業淪爲綠能祭品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海洋酸化、人類活動的合成效應是全世界科學研究,甚至是社會科學的前沿課題。漁獵農耕作爲最古老的人類生存技能,海洋、河流、湖泊等於是人類的「第二糧倉」,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食物來源。目前,陸上養殖超過海洋捕撈,是全球水產食物的主要來源。隨着全球貿易擴張、海洋捕撈成長率停滯,拍賣價格競爭、全球都市化等因素,水產需求快速增長。1987年,全球水產養殖是1,000萬公噸,2017年已經上升到1.12億公噸。中國大陸在2000年起成爲全球最大的水產出口國,按照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的資料分析,2017年中國大陸供應全球水產養殖58%的產值。
比起中印等大國破百萬噸的水產產量,臺灣出口產量加總才6萬噸,外銷能量產量不足,魚塭面積又逐年破碎,加上地表面積先天性限制,難以規模化養殖。2022年6月中國大陸宣佈暫停進口臺灣石斑魚造成的「石斑魚危機」,凸顯出臺灣養殖漁業的脆弱一角,其實背後有更大的危機。
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崛起,臺灣的養殖技術隨着臺商在海外投資,技術也跟着移轉,然而,隨着養殖技術移轉,也限縮了臺灣石斑魚的外銷空間。臺灣的人力居高不下,造成成本高,國際競爭力下滑,轉往內銷,市場有限,價格和產值遂逐年下滑。
如果還不正視這些問題,這個產業將愈來愈蕭條,政府還要長期補貼,鼓勵他們出口,但外銷又只侷限單一市場,這樣下去怎麼行?臺灣還要不要發展養殖漁業?臺灣的養殖漁業有上百年的養殖歷史,若是一個現代化的政府,標榜進步價值的執政黨不能解決問題,不僅看着它岌岌可危,甚至用光電板加速讓它消亡,這樣對嗎?
政府部門應該爲產業提出策略解方,而不是補貼養殖漁業就算了,更不該用綠電來干擾本就體質虛弱的產業。
臺灣養殖戶專注繁養殖魚蝦,已經跨越了一個世紀,早已融入漁村居民的生活模式中。既有的漁業水產外銷困境還沒解決,又面臨更嚴峻的挑戰,蔡政府的漁電共生政策無疑是雪上加霜,讓滿池的魚蝦水產受「種電」所害,災情只增無減,每一個魚塭中的魚苗蝦苗都逃不過暴斃的命運,而這並不只是單單一起事件,所有的養殖漁業正受到全面性的摧殘。
許東琦的損失是單一事件嗎?將軍區一個小小魚塭裡10萬魚苗離奇死亡,對臺灣社會沒有整體環境的警示作用嗎?這個事件有怎樣的預示?
本文摘自啓動文化的《臺灣光電綠能怎麼了?:從太陽能板、反核到生態浩劫、黑金弊案,一次讀懂臺灣的能源危機》
作者:鄭麗文
英國劍橋大學國際關係博士候選人。曾任行政院發言人、第七屆與第十屆立法委員、第三屆國大代表,曾提案「氣候安全法草案」、「化石能源稅條例草案」、「氣候安全應變及調適法草案」、「環境基本法修正草案」,譯有《全球新政:氣候變遷下的世界經濟改造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