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電災情少 白委:假魚塭沒魚苗
丹娜絲颱風造成大量光電板受損。圖爲嘉義縣大停電,臺電人員13日頂着烈日,在沿海地區全力搶修電杆。(臺電提供)
雲嘉南地區是漁電共生政策的重鎮區,丹娜絲颱風肆虐後,卻鮮少傳出漁電共生養殖戶有重大災情,民衆黨立委張啓楷13日指出,所謂的漁電共生場域,過半沒有實際養殖活動,許多案場從頭到尾就是爲了架光電板而臨時設置「魚塭外觀」,甚至連魚苗都沒放,就已開始發電營運,何來漁民發聲的空間。
根據農業部統計,丹娜絲造成漁業損失約2.5億元,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執行長侯彥隆提到,本次造成各地沿岸地區養殖漁戶損失慘重,原因多爲供氧水車毀損、斷電,但針對漁電共生案場是否有嚴重災情,侯彥隆表示「除光電板落在魚塭外,很少聽到其他方面的怨言」。
颱風過境造成大量光電板受損,漁電共生案場卻「少有怨言」?張啓楷表示,怨言少是因這些案場「根本沒在養殖」,政府所謂漁業爲本、電力附加,現實卻是光電爲主、漁業虛設,魚塭只是爲了通過審查而存在。
張啓楷痛批,農業部長陳駿季於4月底質詢時承認清查的122案漁電共生案場中僅40場合格,代表超過6成以上根本與漁業無關,當然在颱風過境後,也就沒有所謂漁民可以「抱怨」,因爲漁民壓根不存在,或早已被排擠出土地使用權之外,這正是漁電共生政策最大、也最嚴重的結構性詐欺。
農業部統計至13日下午5時,丹娜絲風災以臺南市損失9.3億元(佔36%)最嚴重,其次依序爲嘉義縣損失7.5億元(佔27%)、雲林縣損失4.2億元(佔16%)、彰化縣損失2.7億元(佔10%)、高雄市損失1.6億元(佔4%)及屏東縣損失1.4億元(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