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饕餮】栩栩/鬧雙胞
除了外形,我幾乎分不清雙胞胎和甜甜圈的差別。
中學時期,父親負責接送我上下學。這一路上有間早餐店,主打包子饅頭花捲,兼賣豆漿,我原本對蒸食興趣有限,偏偏頭家在門前架了口油鍋,麪糰滑入熱油,爆出一陣滋滋響,片刻後浮起,撈出,堆成一座金黃鬆脆的小山。炸物濃香,吸睛惹味遠非包子饅頭可比,又穩佔地利之便,日子久了,儼然活招牌一般,誰都忘了店內還有座吐着氤氳白煙的大蒸籠。日日路過,冰豆漿炸雙胞胎就此一躍而爲我的萬年早餐組合,雖說一早吃炸物似乎不應當,但父親不吭聲,我樂得放肆。
後來我才知曉,雙胞胎像這樣和包子饅頭同臺,是少見的。它通常出沒於午後,巷子口,乘攤車或發財車,前後簇擁着紅豆餅芋泥球酸菜包沙拉船甜甜圈,各就各位,將方形不鏽鋼淺盤塞得滿滿當當。人客上了門,伸手一番指東道西,旋即拼出一大盤臺式午茶。
紅豆芋泥酸菜面目都分明,可是,雙胞胎和甜甜圈究竟有什麼不同?外形最直觀:甜甜圈常見環狀或麻花狀,雙胞胎需開洞,反折出小結,結構決定口感,是以前者通體均勻蓬鬆,而雙胞胎一端大,一端小,輕盈與紮實雙重享受同時擁有。此外,有別於甜甜圈出鍋後才沾裹糖粉,雙胞胎將糖料預先夾入麪糰,砂糖經高溫後形成薄薄一層糖殼,晶瑩討喜,入口卻極脆,糖粒摩挲過齒齶,有多甜蜜,就有多刺激。
糖永遠不容馬虎──羊羹如是,馬卡龍如是,雙胞胎自然也不例外。這是鐵錚錚的事實,放諸四海皆準。少了糖粒的雙胞胎形同丟了魂,我寧可不吃。
儘管第一印象肖似,手法其實迥異,更別提一者是公認的美國國民點心,一者系出福州,血統遙遠,際遇自然懸殊。再後來,甜甜圈進了麪包店,如此,也算作登了堂入了眼,且一步步走紅,從口感到口味,路線愈發多樣化:酥脆如餅乾,綿軟彷彿蛋糕,或乾脆另闢蹊徑,以彈牙突破重圍;風味可鹹可甜,點綴繽紛莓果,淋巧克力,填入金沙抹茶卡士達,手段繁多,簡直令人招架不來。相較之下,雙胞胎數十年如一日,往好聽說是守拙,直白點,未免顯得有點土。
選擇太多,反倒陷人於選擇困難。於是又回過頭去吃雙胞胎,一面嚼,一面不無感嘆地想起身世大不同的兩種點心,曾經交會,短暫同行過一小段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