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確幸擋不住剝奪感 研究:收入差距會慢慢偷走幸福

▲許多人以爲收入不如人可以用小確幸心態來補,但研究發現實際很難達成。(圖/視覺中國CFP)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當收入不如人意,許多民衆會發揮「小確幸」心態,來安慰自己過得還不差,不過國內學者發現,賺的錢若與社會階層相似者比起來落差較大,如此形成的「相對剝奪感」終究將超越小確幸,心理建設還是會破防。

臺灣大學健康行爲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陳端容表示,某些國家並不富裕,當地民衆的幸福感卻不低,最著名的例子便是不丹,這也代表個人實際收入的高低,不足以左右自我幸福感的認定,但在較先進國家如臺灣等,因社會貧富差距明顯,民衆收入低於自己的社會階層所產生的相對剝奪感,可能會比均貧或均富的國家更明顯,故與團隊成員郭俊東、遊斯然、廖培珊等,就此議題展開研究。

陳端容指出,研究團隊利用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20年「幸福溫度計調查」、共訪問民衆約1600人的資料,其內容除了請民衆回答自覺有多幸福之外,並自我估計正職、兼差、獎金、投資、房租、退休金、菜錢、家人給的零用錢等收入,團隊再根據收入總和,分爲「沒收入」到「月收入20萬以上」共18個級距,並計算「相對剝奪指標」,當個人與相似社會階層賺錢較多者的收入差愈大, 指標愈高分。

此外,關於自覺被剝奪感的評量,則是以2個問題爲依據,包括「您認爲您目前生活水準和您的努力比起來公不公平?」,與「跟那些條件和您差不多的人相比,您認爲您目前生活水準比他們好還是差?」。

分析結果顯示,民衆的相對剝奪指標若愈高,幸福感、健康狀態、家庭關係等重要生活品質指標得分愈低,自覺被剝奪的感受也愈強烈。

陳端容指出,相對剝奪感會使人認爲自己沒有被公平對待,因此容易產生不滿情緒,而這樣的不滿往往隱藏於日常生活自然而然的比較中,即使表面看得開,長期仍可能累積心理壓力。

窮不一定不快樂,但太窮想快樂恐怕很難。陳端容表示,民衆若處於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環境,相對剝奪感便可能默默侵蝕幸福與健康,故政府不僅要追求繁榮,更應致力改善貧富落差,纔能有效降低社會中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