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親獎》張懷秋每日思念父親「我要當一樣的爸爸」追隨腳步散播歡笑
張懷秋接受「孝親獎」專訪。(鄧博仁攝)
張懷秋父親去年11月在睡夢中辭世,享耆壽91歲。孝順的他近日接受《中國時報》第4屆孝親獎訪問,透露他每天都會撥一段時間想念他與父親過去40年相處的點點滴滴,「我真的很謝謝爸爸對我跟家庭的付出,他總是很不吝嗇的不斷給予我正能量」。
最讓張懷秋感激的,莫過於父親無條件支持他追逐夢想,給予他的情緒價值和正向看待所有事物的態度。張懷秋坦言,他剛出道時會因爲狗仔、緋聞影響心情,父親當時看着失落的他安慰道「沒關係,被寫就被寫,如果你在演藝圈不開心,那我們不要做,一切都以你的開心最重要」,時常用正能量鼓勵着他。
張懷秋過去經歷一段長達8年的低潮期,在美國洛杉磯、北京、韓國學習拍戲、上武打課,擔心他委靡的母親建議他暫時放棄演員夢想,接受上門洽談的主持、歌唱工作。那段日子裡,父親依然是張懷秋最強大的後盾,繼續支持着他,最近整理家裡的張懷秋也找到當時父親留給他的鼓勵,「有個爸爸給我的紅包,上面寫着『懷秋兒,祝你重見天日』,他鼓勵我慢慢來,等到時機到了,我就可以了」。
張懷秋回想起與父母相處的點點滴滴。(鄧博仁攝)
自張懷秋有印象以來,父親總是正向、樂天,帶給身邊人歡笑聲,「他不太管自己形象,也不怕別人嘲笑他,我就想我也要跟爸爸一樣,我希望有我的地方都能夠很開心」。父親的一切都讓他期許着,自己將來成爲人父時,一定要成爲一樣的父親。
他也提到,小時候有段時間家裡的經濟狀況並不好,但父母仍會開着7、8小時的車,載着他們三兄弟從舊金山到洛杉磯的迪士尼玩,「我爸爸從來不會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有任何困難。去迪士尼的花費其實滿大的,五個人門票加上飯店費用,我爸爸媽媽還是會很努力的做這件事情,儘量不讓我們覺得好像大家都去過迪士尼,只有我們沒有,我常常會想到這件事情,很感謝爸爸媽媽的犧牲,也是因爲這樣子,我總是會把爸爸媽媽跟迪士尼會一種連接,看到迪士尼的卡通、電影或是短片都會想起爸媽」。
張懷秋希望傳承父親的樂觀,帶給人身邊歡笑。(鄧博仁攝)
張懷秋說,相較父親的寵溺,母親在教育方面比較嚴苛,尤其注重他們三兄弟的禮儀。除了基本禮貌,母親不讓他們用「你」稱呼長輩,在作東的餐桌上不能在賓客面前說自己吃飽、不行夾取最後一塊食物等。
在母親的教育裡,影響張懷秋最深的,就是學會「閱讀空氣」。他小學三年級接觸籃球、NBA,每次父親朋友到家作客,他總會抓着對方聊天;某次聚會結束,母親突然對他說「有時聊天要先觀察對方是否真的很想聊,因爲叔叔看起來好像累了」,一番話讓他開始學習觀察,也懂得在面對不同人時選擇不同話題。
父親過世後,張懷秋將重心放在開設韓式餐廳的母親身上,身爲長子的他時常叮囑母親記得喝水、下雨天不要省錢走路或搭公車回家,「媽媽應該都會感受到我對她的關心,我希望她能多照顧自己,不管是情緒還是身體,要按時吃東西、多喝水」,說完不忘調皮的抱怨母親不喜歡喝水,讓他很苦惱。
張懷秋沉寂一段時間後,以精湛演技讓人耳目一新。(鄧博仁攝)
他笑言,以前小時的確會對媽媽頂嘴,但或許是因爲他身爲長子,比弟弟們多一份責任感,也或許是懂得珍惜當下的重要性,他開始不頂嘴、乖乖順從,「不知道哪條筋打通,突然覺得,小孩跟爸爸媽媽年紀是有差的,能夠相處多久也都不知道,未來一定會有分離的時候,想要避免以後再也聽不到彼此的聲音,不如趁現在這個當下享受相處,而且媽媽講的事情都不會是害我,她總是希望我比較好一點,就不會太負面的看待被媽媽念,乖乖聽話的部分比較多」。
張懷秋在去年上映的電影《角頭-大橋頭》以「蠍子哥」一角令人亮眼,可惜未入圍金馬獎,成爲影迷心中最大遺珠。今年公佈第62屆金馬獎入圍名單時,他再次成爲遺珠;金馬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直言:「我又要對懷秋不好意思,但這次他吃虧在『戲份較少』,即使施名帥不存在,但仍相當可惜」,不斷強調「懷秋你真的很好」。
張懷秋笑言,相較於去年,他今年已調適好心態面對沒有入圍的事實,「老實說,去年比較失望,畢竟是我休息後的第一部作品,我對自己要求高、期待也比較高」,他也說,演戲對他而言不是爲了入圍,而是能夠做喜歡的事,展現自我。
張懷秋坦然看淡連續兩年成爲金馬遺珠一事。(鄧博仁攝)
他回想起他每次在去拍攝《角頭》的路上,他總會不斷提醒自己過去8年在洛杉磯的低潮,「我會一直讓我想起我當時有多渴望演戲」。短短兩年,面對金馬獎有着不一樣的心態,由此可見,張懷秋已經學會父親的樂觀,懂得轉念面對人生的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