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氣”大總管——辯證地看呂梁農村紅白理事會
過去的農村紅白事少不了一個角色。這個人在呂梁山區被叫做總管。
誰家有紅白事,誰來當總管,可不是隨便拉個人就行。這個人得有點威望,起碼在家族裡說話頂天立地,你不得不聽。他還得對一些特定的地方風俗門兒清,說話辦事不含糊。
總管還有個特點,那就是大氣。誰家遇到紅事或者白事,只要你認準了他,事關紅白事上的事情,大大小小你都得聽他安排。縱使是你花錢辦事,那也得按他說的條條框框來。但是你放心,他會讓你的事辦的體體面面。
現在在呂梁,誰家遇到婚喪嫁娶,又多了一個人管。這個人不僅管某一家的紅白事,而且管着全村的婚喪嫁娶,被人們戲稱爲“大總管”。這個大總管倒是沒有那麼大氣,他的規矩不僅省錢,更重要的是省力、省心,但是事情照樣辦得井井有條,讓你臉上有光。
這個大總管就是農村紅白理事會。
壹 由來
在呂梁農村,紅白理事會算是新聞。
近年來,隨着農村經濟發展,一些地方的紅白事出現大操大辦、鋪張浪費、攀比成風等現象,加重了農村羣衆的經濟負擔,影響了社會風氣。2021年8月31日,爲革除天價彩禮、大操大辦、薄養厚葬、炫富攀比、鋪張浪費、隨禮氾濫等歪風陋習,把廣大羣衆從過重的人情消費、人情負擔中解放出來,破解因婚致貧、因喪致貧、支出型貧困問題,建設文明鄉風,促進鄉村振興,建設文明城市,呂梁市委、呂梁市人民政府明確出臺關於推進移風易俗的意見。
《意見》推行“婚事新辦、喪事簡辦、餘事不辦”,就農村婚喪嫁娶,以及除婚喪事宜外的滿月圓鎖、慶生祝壽、升學入伍、建房喬遷、商鋪開業、百日週年等事宜作了明確要求。
《意見》中最爲重要的一點是明確了關於操辦婚喪的彩禮、隨禮、殯期、宴席等上限標準以及其他具體禮俗,各縣(市、區)可通過推廣村規民約範本的形式,本着文明節儉、切實減輕羣衆負擔、不與法律法規和公序良俗相牴觸的原則,作出具體規範。鼓勵各村(社區)統一辦事場所、統一辦事標準。
《意見》也要求各行政村(社區)要對照移風易俗的有關要求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健全紅白理事會、村(居)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組織,特別要建立起隊伍穩定、章程完善、工作有力的紅白理事會,由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兼任理事長,積極開展婚喪服務。
黨委、政府有規定、有要求,基層農村怎做?
《意見》中幾處提到紅白理事會的建設,這也是基層農村可以借鑑和推進工作的有力措施。
其實,紅白理事會不算新鮮事。
早在2019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全面推行移風易俗,整治農村婚喪大操大辦、高額彩禮、鋪張浪費、厚葬薄養等不良習俗。一些地方的農村早就開始建立健全農村紅白理事會。德州陵城678個村(社區)紅白理事會全覆蓋;太原市小店區7個鄉鎮(街道)39個行政村已全部成立了紅白理事會……
這樣看來,呂梁農村的紅白理事會是應時而生、順勢而來。
貳 實踐
在呂梁,按老舊喪俗,人去世後要經過報喪、弔喪、守靈、出殯等十多道程序,接着還要上“三日墳”“頭七”“五七”“過百”等,不光程序複雜,而且費錢費人,特別是在傳統觀念和人情世事的影響下,親屬內心不想辦,但不得不“隨大流”,喪事大操大辦、盲目攀比現象時有發生,這些都讓羣衆不堪重負。
這幾年,臨縣城莊鎮村裡外出務工掙了錢的羣衆多,不少人喜歡攀比,鋪張浪費現象特別嚴重,有的羣衆本來沒有錢,爲了面子也盲目跟從,甚至負債辦酒席,給自己家庭和親友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類似這樣的事情,農村紅白理事會就得去管。
城莊鎮的做法是由村黨支部牽頭,村民民主投票,選舉產生了紅白理事會。由村黨支部書記擔任理事長,吸收威望高的“總管”、鄉賢、村民代表等爲理事會成員,打造羣衆信得過的工作專班;汾陽市各地農村的紅白理事會更來勁,對婚喪事宜辦理時長、宴席規模、禮金數額、菜品酒水、現場佈置、車輛使用等規格及喪事祭奠方式等制定統一標準,羣衆按照標準規格執行。並安排理事會成員到羣衆家中幫忙籌備,並組織村民開展互助服務,義務參與紅白事操辦。而且將各村(社區)的紅白理事廳利用起來,方便羣衆操辦各類事宜,所有理事會成員義務無償服務,盡心竭力爲事主着想,最大限度減少開支。更爲重要的是把紅白理事的時間、標準、規模做了詳細規定。其中,滿月圓鎖、慶生祝壽、升學入伍、建房喬遷、商鋪開業、百日週年等其他事宜,一律不舉辦宴席,不隨禮、不收受禮金;離石區成熟條件的農村(社區)還設立了紅白理事廳,方便羣衆辦事,對辦事標準和流程統一規定管理,形成制度嚴格落實;嵐縣各個行政村都建立了“一約四會三中心(黨羣、綜治、實踐)”,實施“九個一”城鄉移風易俗新風尚;方山縣依託紅白理事會開展了網上移風易俗的倡議書籤名活動、舉行了“感黨恩 頌黨情 傳家風 育新風——移風易俗 幸福方山”公益集體婚禮、一場以追思會爲主的喪禮和一場老人集體生日會,通過“四項引領”活動推動移風易俗新風尚深入人心……
呂梁地域面積大,人口衆多,東西南北風俗各有差異,各地的農村紅白理事會開展的工作和制定的具體措施也不盡相同。臨縣城莊鎮在婚禮形式上,提倡訂婚不操辦,鼓勵集體婚禮、公益婚禮、旅遊結婚等,爲年輕人提供更多簡約而富有意義的選擇;反對結婚迎親僱用豪華車隊,提倡使用大巴車和中巴車集中乘車、簡約用車的綠色迎親方式,減少鋪張浪費,踐行環保理念;堅決抵制惡意鬧洞房、惡搞伴娘等不文明行爲,讓婚禮氛圍文明和諧;嵐縣陰灣村在滿月、生日、升學、就業、入伍、喬遷等喜慶事宜時,自覺抵制盲從攀比、跟風宴席,做到不請客、不送禮、不收禮,不講排場,不比闊氣,在親朋好友間通過一束鮮花、一條短信、一杯清茶、一句問候等文明方式,表達賀意,增進感情。自覺除陋習、樹新風;交城縣大營村紅白理事會將移風易俗“三字經”掛在進村最顯眼的位置,“重厚養、簡婚喪、勤爲本、儉養德……”通過簡潔上口、好記易懂、羣衆明白的形式造濃宣傳氛圍,把推行新風尚的種種細則和好處圈點出來,內容全面、貼近實際,提倡勤儉節約、反對大操大辦,地地道道的“順口溜”成爲指引羣衆樹立文明新風的一種宣傳教育新模式。並利用村級大喇叭、宣傳欄、張貼標語等形式進行移風易俗廣泛宣傳,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文明意識和道德素質。
都說“十里不同俗”,而各地農村在踐行紅白理事會的過程中就是讓這些“俗”的東西變爲不俗,真正讓紅白理事會成爲呂梁大地推進移風易俗得最生動註腳。
叄 效果
紅白理事會這位大管家管事的效果到底如何?
“取消以往白事大操大辦的筵席。現如今,白事就在自家院子裡起鍋架竈,熬上一大鍋燴菜,來幫忙的鄰居親友每人一碗‘掐疙瘩’(在汾陽,揪片被稱爲掐疙瘩)。一碗‘掐疙瘩’就代表了主家對前來幫忙、弔唁的親朋好友的感謝。”3月23日,談及喪事新變化,汾陽市三泉鎮郭家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溫萬強打開了話匣子,“村委會爲村裡統一購置了辦理白事所需要的鍋竈、餐具、桌椅、帳篷等,還制定了移風易俗白事簡辦條幅,免費提供桌椅餐具。就這個標準,一場白事下來能爲村民省下不少錢!”
郭家莊村的紅白理事會對宴請規模、彩禮數額、喪事的停靈時長、喪葬用品的選用都做了明確規定。在白事簡辦方面,村“兩委”成員、村民代表、黨員代表多次溝通商議,最終確定推行“手端一碗麪”的白事簡辦制度,讓白事真正做到簡辦。去年,村裡92歲的老黨員馬琥去世,在“追思會”上,村“兩委”幹部和紅白理事會成員全部到場,並介紹其生平,默哀、鞠躬、瞻仰遺容。整場“追思會”簡樸而不失莊重,既讓去世的老人有尊嚴,家屬有面子,又獲得了鄰里鄉親對老人生前事蹟的傳頌和身後開明抉擇的讚揚,爲鄉村移風易俗樹立了榜樣。
老人的“追思會”後,前來幫忙的親朋好友端起一碗熱騰騰的“掐疙瘩”,無不說這樣的新風尚早該來了。
前些年,石樓縣和合鄉大窪村村民呼延瑞老人過80大壽。十來個人的大方桌,圍坐着的都是最親最近的人,桌上沒有名煙名酒,幾個簡簡單單的小菜都是老爺子的胃口,一碗軟糯糯的長壽麪老爺子吃了直誇香!
而在這之前,老人的兒子呼志平則打算大操大辦,爲老父親辦一次有分量的壽宴,給老人一個驚喜。“以往村裡老人過大壽,不僅要擺風光體面的宴席,還要搭臺請戲班唱大戲,殺豬宰羊,敲鑼打鼓,鳴放鞭炮……”呼志平說,父親生日前,村幹部三番五次來家給他做思想工作,作爲一名黨員,他從內心深處打消了大操大辦的念頭,辭了鑼鼓隊,退了預定席,並挨家挨戶上門向鄉親們解釋,一再說明不辦酒席的原因。
老父親知道後,也是態度堅決支持兒子不大搞大擺宴席。“作爲兒子,尊重父母的意願是盡孝;作爲一名共產黨員,擁護黨的綱領是盡忠;作爲父親,爲子女樹立榜樣是盡責。”呼志平深有感觸地說。
文水縣北辛店村黨員賀建忠前幾年爲母親辦喪事時,僅在自家範圍內簡單操辦了一下,基本沒有宴請親朋好友。像這樣黨員幹部帶頭示範紅白事簡辦的事例在北辛店村還有很多。隨着黨員幹部的率先垂範,村民們也紛紛效仿起來,文明新風尚在北辛店村逐漸落地生根。村裡還依託村史陳列室,深入挖掘身邊良好家風、家訓,深化家庭道德建設,分級分類評選表彰身邊好人、移風易俗示範戶等先進典型,學典型、追先進的文明風尚在北辛店村蔚然成風。
各個農村紅白理事會的各項舉措不僅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最爲重要的是拉近了黨羣、幹羣關係。方山縣前東旺坪村是修建橫泉水庫時的整村移民搬遷村,也是呂梁首批“移風易俗示範村”。村黨支部把移風易俗融入重點工作和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創新開展了‘文明戶’評選活動,在樹立文明鄉風的同時紮實推動移風易俗工作。村裡的“文明戶”評選囊括的類別不少,分別有孝老愛親、勤儉持家、勤勞致富、誠信守法、崇文學技、助貧幫困、擁軍愛國、環保衛生、鄰里友好、教子有方、移風易俗等11個類別,在評選的過程中,全村536戶人口,竟然有270戶入選“文明戶”;汾陽市楊家莊村黨支部書記賀海祥爲小兒子簡單操辦婚禮,受到了村民的一致點贊。在賀海祥的倡導帶領下,楊家莊村的黨員幹部除了帶頭抵制高價彩禮的陋習,還經常到村民家裡講政策、做宣傳。通過召開黨員會、村民代表會、紅白理事會、張貼村規民約、村喇叭廣播、紅白事上現場宣傳等多種形式,確保婚喪新規人人皆知,爭取全村羣衆的理解和支持。
如今,隨着移風易俗宣傳倡導的不斷推進,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的新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爭臉面、講排場、擺闊氣”的過時觀念正在悄然淡化,紅白理事會不僅管住了陳規陋習,更爲重要的是管出了好風氣、好風尚。
肆 尷尬
移風易俗永遠在路上。
“大管家”管得好不好,羣衆說了算。農村紅白理事會在推行和實踐的過程中得到了羣衆的一致認可,但仍有一小部分羣衆對紅白理事會的做法持反對意見。有的認爲,規格排場是身份的標誌,越大操大辦越有面子;也有的人覺得紅白事這是自家的事情,別人無權干涉;有的則認爲,婚喪嫁娶、孩子滿月、開業大喜等逢事擺酒設宴、燃放鞭炮由來已久,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廢除有些不妥。
而深刻分析這一觀念,離不開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在作祟。當然也包括,紅白理事會在實際中,仍有一些理事會成員礙於人情面子,對一些違規行爲未能嚴格制止,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約束機制,導致一些村民對規定視若無睹。再加上,紅白理事會成員大多是義務服務,他們在組織和策劃紅白事時,缺乏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導致一些活動的質量不高。
觀念的轉變不可能一蹴而就,陋習的徹底摒除也並非一朝一夕。當陳規陋俗日漸顯現出它的弊病時,一定會順應民心民意被逐漸淘汰。
紅白理事會,“理”到合理;婚喪嫁娶,“取”向適中;革弊立新,勢在必行,紅白理事會順勢而爲,也必將順勢有爲。(記者 馮海硯)
來源:呂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