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馮傑/燈盞的味道
圖/馮傑
第一盞
元宵節來臨,留香寨村裡前街后街,家家門墩上都要擺上燈盞。更像一種儀式。微弱溫情的燈光籠罩着小小的門墩。一院子的光明。一衚衕的光明。
鄉村燈盞種類多樣,圓的、方的、高的、低的。捏燈盞時,我對姥姥說,能捏一隻小狗嗎?我姥姥就給了我一隻小狗。
燈盞材質也多樣,大概也要考慮「國情實力」,根據家庭經濟狀況,元宵節也不是非擺燈盞不過的。
常規的燈盞是黏面做的,有用白菜疙瘩根雕刻的,白蘿蔔、紅蘿蔔雕刻的,即使再窮門戶,還沒見過誰家有泥捏的燈盞。
捏好的燈盞中間注滿棉子油、花生油,中間植入一根棉線捻成的燈捻,便可以點亮了。能放燈盞的位置很多,燈盞有放牆頭上的,窗臺上的,豬圈上的。大門口門墩上是首選位置,近似一戶人家的「天安門觀景臺」。
我二大娘說,皇帝家的燈盞可都是金子做的。
二大爺笑了:「老孃們!你見過皇帝家的燈盞?」
二大娘說:「皇帝家的生活好嘛,不怕耗油。」
儘管鄉村日子過得簡樸,當時還鍛造不出來二大娘嚮往的皇帝家的金燈盞,家家也要在門口點燃樸素的燈盞。
一般人家的燈盞有時間燃點,點到油熬幹就撤回了。村裡有的人家孩子勤快,偏要往燈盞裡續油,亮到後半夜,要看誰家的燈盞亮到最後,象徵着誰家新年的日子過得亮堂。
星星高懸,那護燈的孩子都在門後瞌睡了。
第二盞
一年要一偷。
偷燈盞是我們在元宵節裡的一項正式活動。
有大孩子對我說過,燈盞好吃得很。
我吃過姥姥做的燈盞,有一股生黏米麪的味道。炸棗糕用的面就是黏面。燈盞就算是點燃的年糕了。
天一黑,家家燈盞開始上臺。去展示自己的燈光。
聽門口孩子王發一聲喊,大家要在小衚衕口集合。偷燈盞也要遵循着「兔子不吃窩邊草」的原則,一般不偷同一個衚衕人家的,萬一出門被熟人看到,儘管天黑,你也會臉紅的,說不定第二天熟人給家裡大人告上一句,屁股上免不了會揍上一掌。
偷燈盞講究一個「燈盞地理」,要偷其他衚衕人家的。后街的偷前街的燈盞,前街的孩子偷后街的燈盞。也有不按規矩來的毛賊。前後街通吃。
一羣孩子開始穿街走巷,要偷燈盞。他們在鄉村夜色和燈光裡,幻化成了兩條腿的夜貓子。
第三盞
偷燈盞不同於《水滸》裡的打家劫舍,但也不容易,也有學問。有的人家大方,門口只管點燃,偷走就偷走了,省得餵豬。有的人家門後面則會留有一個孩子看守着,看護自家的燈盞,這種守護者多是女孩子,因爲哥哥弟弟們都上前線打仗了,去偷別人家的燈盞了。
拿起燈盞吹滅趕緊跑,不小心燈油會濺到手上。發現了要被追攆的。有的只好邊跑邊吃燈盞,吃燈盞也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不小心上下嘴皮會被燙一下。
黏面的味道,棉油的味道,燈光的味道,燈盞自有燈盞的味道。
那是童年裡的另一種味道。
第四盞
半個世紀過去了。燈盞的味道一直還在我嘴裡沒有散去。
有一天,作了一個燈盞夢。
我的身分就是鄉村門墩上穩穩站立的那一方燈盞,我的身分也是門後一直守護着燈盞的那一個孩子。
這時,門外走來一個小女孩子,她一說話便露出兩顆小虎牙,她說:你還偷過我家的燈盞。
醒來,我怎麼會淚流滿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