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囊內視鏡 揪出克隆氏症
膠囊內視鏡大小如魚肝油,更是一臺微型照相機,可協助克隆氏症診斷,也可用於尋找小腸不明出血來源、小腸腫瘤等病變。(馬偕醫院提供/王家瑜臺北傳真)
35歲男性業務員最近一年來反覆腹痛、腹瀉,也因此食慾不佳,嚴重影響工作與日常生活,經檢查後發現是少見的克隆氏症,因爲小腸反覆發炎而導致腸胃道症狀。克隆氏症容易被誤以爲是腸胃炎或腸躁症,也難以利用傳統大腸鏡檢查發現,因此容易被忽略。所幸經過治療,患者症狀明顯改善。
馬偕醫院消化科系胃腸科主任章振旺說明,克隆氏症是一種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視疾病侵犯的部位和嚴重程度,可從口腔延伸至肛門任何一處,常見的症狀是腹痛、腹瀉,少數病人會有血便問題,疾病初期容易以爲只是單純腸胃炎或腸躁症。小腸疾病較難以利用傳統腸鏡檢查一窺全貌,臨牀上會仰賴膠囊內視鏡補足盲點。
馬偕紀念醫院內視鏡中心主任林煒晟表示,膠囊內視鏡大小如常見的魚肝油,裝有微型攝影機,吞服後經腸胃腸蠕動通過患者的胃腸道,全程拍攝消化道影像並回傳影像,檢查不須住院、約8至15小時完成,膠囊在24至48小時即隨糞便排出體外,全程無痛。
林煒晟表示,膠囊內視鏡不僅能協助克隆氏症診斷,也可用於尋找小腸不明出血來源、小腸腫瘤等病變,且具有侵入性低、視野廣、病人舒適度較高等優點,但對於腸道已狹窄、有阻塞風險或懷孕婦女、裝有心律調節器者則不建議使用,應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後再進行。
章振旺提醒,若反覆發生腸胃道症狀且持續超過1至2個月都未好轉,應有警覺儘快至醫院檢查,詳細告知醫師病史以利醫師診斷,雖然克隆氏症目前仍難以完全治癒,但患者若能積極配合治療計劃,並定期回診追蹤,即使急性期緩解仍配合醫囑持續服用免疫調節藥物,均能穩定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