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蜜蜂代收卻亂丟垃圾 委託人惹禍上身
許多中小型環保清運業者採多元代收模式在夾縫求生存,卻可能出現亂倒垃圾、分類黑箱等問題,「小蜜蜂」等民間清運模式因「垃可」消費爭議被推上臺面,凸顯長期存在的監管灰區與風險,環保局表示,垃圾若走失,民刑事責任可能上身。
北市有826名向環保局登記的小蜜蜂,絕大多數是個人戶,僅「垃可」是公司行號。常見的小蜜蜂包括長輩或經濟弱勢者,主要靠腳踏車、板車或三輪車在鄰里載運家戶垃圾,部分也開小貨車到大樓地下室收運垃圾。
環保局建議,民衆可找社區認識的小蜜蜂代收垃圾,但仍有風險。
如果代收者收錢卻未按規定交給垃圾車,環保局透過垃圾袋內資訊追查時,第一個被找上的就是無辜的民衆;若民衆無法證明是委託代收,還可能挨罰,可說是「垃圾走失、責任卻找上門」。
環保局副局長盧世昌表示,曾有小蜜蜂幫忙店家代收垃圾,卻只將值錢的回收物挑出來,其餘垃圾到處亂丟。由於屢勸不聽,最後將業者送辦。
「你永遠不知道他們是否真的妥善處理了垃圾。」盧世昌建議,找小蜜蜂的風險是對方收了錢,卻沒按規定倒進垃圾車,環保局發現後,會依循垃圾袋裡的個資找上當事人,若無法證明是請小蜜蜂代收,民衆將可能受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