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美琴訪歐向IPAC演說 學者:現任副總統訪歐非首次 不應誇飾
副總統蕭美琴7日在布魯塞爾歐洲議會的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活動上發表演講。(美聯社)
副總統蕭美琴7日訪問比利時,在歐洲議會舉行的議員會議上發表演說。路透指出,此行是臺灣近年積極深化與歐洲關係的重要一步。但有外媒Euronews指,儘管蕭美琴未正式在歐洲議會發表演說,但仍可能激怒北京。學者分析,此事不應被過分誇飾,也非我國現任副總統首訪歐洲,中共方面也可預期將表達強烈抗議。
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黃奎博表示,此次爲IPAC商借歐洲議會的場地舉行年會,比利時政府同意讓蕭美琴出席該場會議,對我國外交是值得注意的進展,透過「議會外交」,讓我國重要官員前進至非邦交國與多國國會議員和政治人物互動。
不過,黃奎博也提到,這件事不應被過分誇飾,且有美中不足之處。這不是我國現任副總統首訪歐洲。他回顧過去,1997年,時任副總統連戰便公開出訪冰島、奧地利,在抵達第三站西班牙前遭中共阻攔而取消訪問計劃;2014年,時任副總統吳敦義紛往邦交國梵蒂岡出席教宗若望廿三世和若望保祿二世封聖典禮。
黃奎博提出觀察,這次單點突破後,能否成爲慣例或其他組織仿效的作法,或曇花一現,考驗民進黨政府的能耐,後續中共當局可能在諸多國際場合壓制或封鎖我方,致使我方因小賠大。
黃奎博指出,此非我國副總統首次受歐洲議會或歐盟主要機構之邀,在歐洲議會進行歷史性演說。蕭美琴在歐洲議會演講,這是部分的事實,因爲IPAC確實借用歐洲議會場地,但跟實際受歐洲議會邀請仍然不同。中文表述若故意不精確,會帶給我國民衆過多的想像,只對內宣有幫助,甚至讓政府食髓知味,操弄民意使民衆忽視艱難外交處境。
黃奎博表示,IPAC與中共當局有立場差距,但IPAC立場友臺,副總統出席演講時所用的職銜應有跟邀請方協商的餘地,但此次是使用臺灣而非正式國名,使用正式國名最理想,若確實不成,例如使用「Taiwan, ROC」也算是各讓一步;若仍不成,演講口頭表示自己身爲中華民國副總統,或在演講內容中提到中華民國,應不成問題。
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左宜恩表示,我國目前已是IPAC正式會員,而此次雖僅爲在IPAC會員會議,而非正式在歐洲議會大會上發表演講,不過能以副總統的身分進行演講,已顯示出IPAC會員對我國的外交支持與重視,在我國外交方面的確具有鼓舞作用。即使並非在正式大會上發表演講,中共政府可預期依然會表達強烈抗議或更具體的反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