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田飛翔猛禽!生態農場友善種植 吸引黑翅鳶捕食
黑翅鳶農場種植、契作小麥爲臺中選2號,讓老一輩種植的大城鄉原生種小麥持續飄香外,農場採友善種植,吸引猛禽黑翅鳶前來捕鼠覓食,在麥田上方飛翔。(林浩學提供/葉靜美彰化傳真)
一般人印象中屬溫帶作物的小麥,其實在彰化也有種植,且種植面積有近百公頃,其中以大城鄉最廣,佔全縣半數以上,在大城鄉有農場採生態友善種植小麥,不僅在小麥生長期間,吸引猛禽黑翅鳶前來捕鼠覓食,在麥田上方飛翔,農場也致力推廣臺中選2號,讓老一輩種植的大城鄉原生種小麥持續飄香。
依彰化縣政府農業處的統計資料,全縣小麥主要分佈在大城鄉及福興鄉,去年彰化縣全縣小麥種植面積有93.64公頃,其中以大城鄉最廣,有65.59公頃,佔比約7成,其次爲福興鄉,有25.55公頃,佔比約2成7。
黑翅鳶農場二代林浩學強調,臺灣所產小麥的優勢就是新鮮,他說,外國進口的麪粉有可能是1、2年前所產,但臺灣所產小麥,則都是當年種出來、當年就會使用,且保留了營養的胚芽、麩皮,磨成麪粉更帶有天然小麥的香味。農場在全臺契作小麥約300公頃,產區主要集中在彰化大城、福興等,全臺配合農民超過百人。
黑翅鳶農場種植、契作小麥爲臺中選2號,讓老一輩種植的大城鄉原生種小麥持續飄香外,農場採友善種植,吸引猛禽黑翅鳶前來捕鼠覓食,在麥田上方飛翔。(林浩學提供/葉靜美彰化傳真)
黑翅鳶農場目前已由二代逐步接手,哥哥林浩學(右)、弟弟林家興分別負責小麥的種植及麪粉製程等的開發。(葉靜美攝)
大城鄉長陳玉照(右)品嚐以黑翅鳶農場生產小麥所製作的麪包,他表示,麪包吃起來帶有小麥清香的味道且愈嚼愈香。(葉靜美攝)
國產小麥粉及麪包。(葉靜美攝)
大城鄉農民會在一期作種植稻米等,冬天時因大城鄉位處風頭水尾,影響稻米種植成效,以往農民在二期作則多會改種地瓜、花生等雜糧作物或小麥,現還有蕎麥、薏仁等。
林浩學說,小麥生長期約120天、每公頃產量約3公噸,黑翅鳶農場種植、契作小麥15年,我們採友善種植,不使用農藥,這裡的環境愈來愈好,田裡會有老鼠,吸引了保育類黑翅鳶前來尋找食物,在清晨及傍晚,都可以在麥田上方看到牠們飛翔的身影,也因此將農場命名爲黑翅鳶農場。
林浩學表示,臺灣氣候偏暖熱帶,不是適合種植小麥的緯度,所以所產小麥筋度不夠高,製作麪包無法像使用進口麪粉般,以機器化量產,需要較長時間發酵等,因此需要修改製程,黑翅鳶農場除了契作小麥,也投入製程的調整與比例等的研發,並將整套完善流程等交給麪包業者,讓使用國產小麥的麪包業者免於失敗,並將小麥、薏仁等在地雜糧研磨成粉,推廣給業者。
黑翅鳶農場目前已由二代逐步接手,哥哥林浩學、弟弟林家興分別負責小麥的種植及麪粉製程等的開發,林浩學說,目前推廣契作的小麥爲臺中選2號,是從很久以前,父親、阿公那一代就開始種植的古老小麥原種,未經過基因改良,小麥味道香甜,如今能再於大城鄉復刻出阿公時代的原味,令人很感動。
鄉長陳玉照表示,青農返鄉推動大城鄉小麥的契作種植,農場研發的麪包更是吃起來帶有小麥清香的味道,愈嚼愈香、口齒留香,鼓勵年輕人返鄉從事精緻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