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醫師專科完訓 診所捧2倍薪搶人
消化內科醫師近年成診所搶手人才,擅長做「腸胃三寶」胃鏡、大腸鏡、腹部超音波的醫師,診所多捧着醫院兩倍薪資挖角。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自費健檢風氣興盛,加上大醫院薪資不佳等因素,消化內科醫師近年成診所搶手人才,擅長做「腸胃三寶」胃鏡、大腸鏡、腹部超音波的醫師,診所多捧着醫院兩倍薪資挖角,使消化內科專科執照炙手可熱,大醫院一開缺就滿招,只是年輕醫師完成訓練後,大多直奔診所,續留醫院的人數正不斷下降。
馨蕙馨醫院腸胃科內視鏡中心主任吳宗勤表示,於大醫院任職的消化內科醫師,其薪資扣除底薪,多靠執行內視鏡檢查與超音波的給付支撐,以腹部超音波爲例,一件最多拿健保實際給付的三成,但診所可拿六成,使得不少走消化內科的醫師,完成PGY及住院醫師約五年訓練後,就離職投入診所。
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說,在醫院任職的年輕消化內科醫師,因客源不多,月薪約十萬元左右,若到診所,月薪可達廿萬到廿五萬元間,如果至健檢診所薪資將更高。他觀察到,四十歲以下醫師流動率較高、五十歲以上醫師因習慣醫院體制多會久任。
朱光恩認爲,年輕醫師太早離開醫院,恐影響臨牀經驗的累積,現代的風氣已是往錢看,願意從事學術發展的醫師相對少;吳宗勤也說,剛完成訓練的醫師,臨牀經驗稍嫌不足,對病兆與危險病人的判別能力有限,因經驗不足而造成醫療糾紛也時有所聞。臺灣消化科醫學會秘書長劉志銘說,近年也觀察到年輕消化內科醫師往診所靠攏趨勢。
吳宗勤表示,受限薪資待遇及工作環境,消化內科醫師出走醫院,肯定持續惡化;醫院在有盈餘狀況下應調整薪資結構,讓認真付出的醫師獲應有回報,不該長期「低分成、高工時」,且限制醫師流動不是解決方法,應設法改善已失衡的環境。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