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子借10萬,我讓她寫借條,小姑子不肯,婆婆一番話暴露了真相
小姑子找老公借10萬,我讓她寫借條,小姑子不肯,婆婆一番話,暴露了真相
“親兄妹明算賬,舊賬翻來心裡寒。”
我一直覺得這話聽着冷,可經歷了一回小姑子開口借十萬、卻不肯打借條的事,我才發現,親情裡一旦拌進“錢”和“偏心”,就沒那麼純了。
我叫蘇雅晴,35歲,是江蘇鹽城人,在一家物流公司做會計,結婚七年,丈夫林志凱是建築工程師,日子算不上大富大貴,但一家三口過得踏實。
我和婆婆關係一向不冷不熱,畢竟她始終把小姑子林思雨當成“命根”,而我們小家,永遠像是“借住”。
事發生在去年夏天。那天我正陪孩子做作業,林志凱從廚房走出來,有些難爲情地說:“思雨今天打電話,說她開店週轉不過來,想跟我借十萬。”
我一愣:“她不是說男朋友那邊出了投資?怎麼又週轉不開了?”
他囁嚅着:“說是房租漲、又被客戶拖欠貨款……”
我盯着他:“她要借十萬,行。讓她寫個借條。”
他一愣:“要不……你當我這邊轉給她?咱就當資助點?”
我笑了:“我不是不講情,我是講理。你想借,我不攔,但這十萬是咱家存了五年的積蓄,不是你傢俬房錢。”
第二天,林思雨親自來了,手裡端着水果,笑得一臉乖巧。
“嫂子,真不瞞你,我這次真是撐不住了。你要擔心我還不起,我可以分期還。”
我順勢拿出一張打印好的借條:“來,寫下就行。”
她瞬間臉僵了幾分:“嫂子,咱們是一家人,你這未免太見外了吧?”
我聲音不疾不徐:“是一家人才要把話說明白了,親兄妹也得算清賬。”
她臉色一沉:“你這是不信我?”
我笑了笑沒說話。
當晚婆婆打來電話,語氣格外不善:“雅晴啊,咱是一家人,你這樣逼着妹妹寫借條,是當她是外人啊?你嫁進來這麼些年,怎麼心這麼硬?”
我正準備迴應,就聽見她下一句話:“你是不是擔心以後我們不認賬?你放心,這錢又不是第一次借,當年她考研究生學費不也是你們出的?怎麼沒見你要借條?還不是志凱的錢?”
我頓時明白了。
“所以您一直覺得我們該養着她?”
她冷哼一聲:“她是我女兒,志凱是她哥,幫她天經地義!”
我掛了電話,忽然有種透不過氣的感覺。
那晚,我和志凱大吵一架。
半個月後,林思雨發朋友圈:“感謝某些‘親人’雪中送霜,關鍵時候靠得住的,永遠是自己。”
附圖是一張車鑰匙和咖啡杯。
我點開配圖細看,是新上市的寶馬鑰匙。
我冷笑一聲,轉手截圖發給了婆婆:“您說她缺錢週轉,她卻提了新車,還在抱怨我們‘不近人情’?”
婆婆沉默良久,回了一句:“她是怕你們管太多才編的藉口。”
我心徹底涼了。
如今這件事已過去大半年,小姑子再沒找我們聯繫,婆婆也難得來串門。
我和志凱達成共識,以後家庭賬目全部共同簽字,哪怕是一百塊,也要明明白白。
人這一輩子,怕的不是借錢不還,怕的是借錢當“慣性”,還覺得你“不幫”纔是錯。
“借錢難還情最貴,親情若摻賬,翻臉快過年。”
別拿“你是嫂子”綁我當提款機,別說“是一家人”就可以賴賬糊弄。
正所謂:親不親,得看分寸,愛不愛,得掂斤兩——別把別人的好,當成該理直氣壯地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