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改變、大影響 腸道健康從調整飲食開始

高纖蔬果、富含益生菌的克菲爾、優格,有助維持腸道健康(圖/太陽星提供)

近期外媒報導,指出人體腸道內存在數兆個細菌和微生物,它們組成獨特的「腸道微生物羣」。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高級講師朱莉‧麥當勞博士(Dr Julie McDonald)表示,每個人的腸道生物羣組成並非一成不變,會因個人生活習慣、日常飲食內容、是否生病、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經常變動,所以腸道失衡不僅僅表現爲消化方面的症狀,還可以多種形式出現,而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是改善腸道健康最簡單的方法之一。

專業營養師指出,飲食是影響腸道環境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均衡攝取膳食纖維、蔬果、全穀類以及發酵食物,有助於支持腸道中有益菌種的生長。例如富含益生菌的克菲爾發酵乳、優格、酸菜、泡菜、味噌與天貝(發源於印尼的傳統發酵大豆製品)等發酵食品。富含纖維燕麥、豆類、莓果、堅果與蔬菜則可作爲益生菌的養分——益生元。當益生菌與益生元搭配攝取,加上滅活益生菌做爲後生元,打造腸道環境,往往能發揮更佳的協同效果。

相對而言,超加工食品、含糖飲料、高糖甜點與大量紅肉,可能導致腸道菌羣失衡,人工甜味劑與酒精也應謹慎攝取。選擇天然食材、少油少糖的烹調方式,對腸道更爲友善。

生活習慣的影響

每個人的腸道微生物羣就像指紋一樣獨一無二。要維持腸道健康,除了建立良好飲食習慣之外,睡眠、運動與壓力管理同樣重要。規律運動有助於腸道菌羣平衡;良好的睡眠則能支持身體修復;而適度的放鬆方式,如冥想或深呼吸,有助於減少壓力對腸道環境的不良影響。

專家表示,腸道微生物羣由數兆個細菌和微生物組成,它們依賴富含營養、均衡的飲食來維持。不良的飲食選擇會破壞這個脆弱的生態系統,可能導致消化問題、發炎,甚至慢性疾病。例如臨牀治療上使用的抗生素,會無差別地殺死病原菌及益生菌,間接破壞腸道菌羣平衡,所以不可以自行用藥,應遵循醫囑合理使用。

飲食改變菌羣獨特性

腸道微生物羣的獨特性、變異性以及引發的影響,給研究人員帶來極大挑戰。雖然科學家已經能夠識別出一些核心的有益菌羣,然而要準確找出導致健康惡化和疾病的微生物仍十分複雜。

外媒報導中引述許多專家的論點,例如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臨牀研究員兼醫生班傑明·穆利什博士(Dr Benjamin Mullish)即表示,飲食選擇對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影響深遠,例如減少肉類攝取或增加纖維攝取,可以顯著改變腸道菌羣組合;攝取克菲爾等發酵乳製品,也有助於促進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等益生菌的生長。

腸道健康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透過日常生活中,一些小而持續的選擇累積而成。試着在餐盤中加入更多天然食材,並搭配良好的生活作息,就能爲腸道打造更穩定的環境,進而支持整體健康。

參考網址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4g8rp6zer3o/tr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