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走出去” 遊客“引進來”

“沙縣小吃果然名不虛傳。”“每樣都很好吃,滿足了我的想象。”沙縣小吃歷史悠久,口味多樣,有其獨特的發展與傳播特色,近日舉辦的2025年沙縣小吃文旅進高校推介活動,第一站選在了中國傳媒大學,同學們對來自沙縣的小吃讚不絕口。

活動現場,濃郁筋道的花生醬拌麪、爽脆鮮彈的手打扁肉、皮薄餡大的手工芋餃,以及蒸餃、甜燒賣、狀元餅等沙縣地道小吃,讓參與者大飽口福。不少福建籍學生更是早早前來等候。“作爲福建人,在北京上了6年學,很難找到特別正宗的福建菜,馬上要畢業了,我竟然在學校就能吃到最正宗的家鄉美食。”即將碩士畢業的中傳學生林仲旭說。

讓更多師生了解沙縣文化、喜歡沙縣小吃是這次活動的目的。“新疆和福建一個天南一個地北,之前一直聽說沙縣小吃但從來沒吃過,這次終於有機會體驗‘舌尖上的沙縣’。真的很好吃,甚至有種想去沙縣逛一逛的衝動。”來自新疆的學生艾爾瑪斯·買提說。

本次活動專門設置了小吃製作互動體驗區,舉辦了“包柳葉餃大比拼”。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場演繹經典小吃柳葉蒸餃的製作手法,衆多學生踊躍參與,興致勃勃地跟着操作,體驗柳葉蒸餃的精妙製作手法,沉浸式領略沙縣小吃的獨特魅力。

“一個標準的柳葉蒸餃重量在15克左右,食指拇指要將麪皮捏出褶,褶子必須在7對以上,這樣做出來的蒸餃外形才能真的像柳葉。”沙縣小吃製作技藝傳承人鄭金花說,“‘小蒸餃,踮腳尖,竹籠裡面圍成圈,皮薄餡大柳葉邊,蘸點醋兒想上天’,包餡、捏邊、成型,製作的一招一式都是沙縣傳統小吃技藝的匠心傳承。”

“現在沙縣小吃中的扁肉、拌麪、蒸餃、悶罐這‘四大金剛’已經走向全國甚至世界了,但是還有許多美味的沙縣小吃不被人熟知。”鄭金花說,“我希望能夠有更多沙縣小吃‘走出去’,走向更遠的地方,這次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和美食一起出圈的,還有沙縣“吃貨小隊”卡通IP形象領銜的文創產品,包括彙集了沙縣小吃與各式地標的冰箱貼和明信片,適合高校師生學習辦公的N件套系列等,既展示了沙縣秀美風光和小吃元素,也傳遞着沙縣厚重而鮮活的文化韻味。

近年來,沙縣積極推進“小吃+文旅”融合發展,依託小吃體驗、體育賽事等活動,精準對接高校青年羣體,以美食爲媒,通過政策賦能,搭建食文旅融合平臺,不斷開拓文旅推介形式,每年吸引超500萬人次到沙縣旅遊打卡。

“對於當下熱衷打卡文化、喜歡種草美食的青年學子來說,沒有比一桌熱氣騰騰的美食盛宴更能吸引他們來到一座城市,沙縣就是這樣的地方。”沙縣區委書記陳曉翔表示,今年,沙縣將着力開展沙縣小吃文旅進高校宣傳推介活動,提高沙縣文旅在年輕客羣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希望沙縣小吃能成爲連接傳統與現代、過去與未來的橋樑,成爲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陳曉翔說。(經濟日報記者 孫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