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超人”李澤楷旗下基金規模暴增,同樣遇到“投資難題”?

文|翠鳥資本

上週,中國香港資本圈的一件大事,牽連中國公募巨頭。

“小超人”李澤楷以12億美元的作價賣掉了柏瑞投資在中國以外的資產,而柏瑞投資是李氏家族2010年以5億元美元收購的。

這場交易細節中,李澤楷通過旗下盈科拓展集團將保留在中國的私募股權基金及其合資企業華泰柏瑞,其餘資產出售給大都會人壽投資。其中,柏瑞投資持有華泰柏瑞49%股權。

可以看出,李澤楷對公募機構華泰柏瑞並沒有“放手”。一場資產出售,卻留下了內地公募平臺,這個細節頗爲有趣。

華泰柏瑞的規模增長在2024年猶如“火箭發射”,成爲了整個公募行業的“成長股”。

然而,這家公募平臺如今有“難題”待解……

被動基金成爲“頭條”

2024年三季度末的公募規模排名中,華泰柏瑞成爲整個公募行業的最大“成長股”。

非貨規模--剔除貨幣基金資產--是衡量一家公募股債投資實力的重要標尺,華泰柏瑞憑藉快速增長的ETF資產規模,不僅今年三個季度連續實現座次上升,更一舉進軍非貨前十名。

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統計的官方數據,華泰柏瑞基金的非貨公募月均規模(今年第三季度)則較二季度增加1184.84億元,達4878.41億元。

短短一個季度,資產增量高達千億餘元。

其近期最火的產品,就是華泰柏瑞中證A500ETF在上市以來的53個交易日中,共有51個交易日獲資金淨流入,最新規模突破160億元(截至12月26日),最新份額也持續刷新自上市以來新高。

換言之,指數基金不斷“吸金”,已成爲華泰柏瑞在業內的“名片”。

主動權益基金居於尾部

來看看2024年偏股混合型基金的表現。

據天天基金網,華泰柏瑞於2021年7月發行的一隻產品居於全行業的尾部,相關產品就是“華泰柏瑞遠見智選混合”,其不僅僅是相對收益排名落後衆多同行,而且其累計淨值相當之低。

以2024年12月27日收盤爲例,單位淨值和累計淨值均爲0.3463。這隻產品A類和C類份額的對應規模分別爲8.23億元和1.06億元。(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

結合規模來看的話,更加讓投資者“出乎意料”。通常來講,低淨值的產品要麼是此前有過基金分紅,要麼就是規模進入“迷你”狀態。

華泰柏瑞這隻基金是在具有一定規模量級的背景下,出現如此情形。

不止於此。

天天基金網亦顯示:上述產品近兩年、近三年的基金收益分別爲-55.91%和-64.04%。

結合產品最初成立時點,可以想見基金經理最初運作時,採取了過度“樂觀”的策略。

“破淨”背後的“反”操作

通過覆盤發現,產品成立的首年(2021年),到了這一年年末,產品運作已有半年,在當年年末淨值就已經跌破1元面值,基金A類和C類份額淨值分別爲0.9596元和0.9580元。

也即是建倉半年,基金就出現“破淨”的情況,基金經理當時透露過:“超配長期看好的新能源以及成長與估值匹配的消費品種爲主”。

然而,癥結恰恰就出現於此:產品建倉的重點進攻的方向,要麼是昔日“抱團股”的重要領域(大消費),要麼就是資金進出頻繁的成長股板塊(新能源)。

這爲後來的淨值不斷創下新低,埋下了伏筆。

這隻產品最初三年的基金經理是牛勇,資料稱其有16年投資經驗,並擔任華泰柏瑞主動權益投資副總監。2024年8月變更爲李飛,他此前在華泰柏瑞擔任研究員。

然而,這位新手基金經理在今年三季度“閃電戰”行情中,再次沒有追上市場,他總結道:消費和科技成長股增加倉位有限,是導致在市場反彈過程中跑輸的主要原因。另外,黃金倉位依舊超配也是拖累組合的一個重要原因。

簡單地說,就是操作又做“反”了。

上述情形並非孤例。

另一位主動權益副總監趙楠管理的產品——華泰柏瑞聚優智選一年持有期,年內淨值不僅跌超20個百分點,近兩年淨值收益僅爲-51.86%。

天天基金網顯示的同類排名中,這隻產品近一年排名爲第4089位(可比數量爲4126只),近兩年排名爲第3436位(可比數量爲3445只)。

基金經理趙楠在運作報告是這麼寫的:“注重盈利能力、成長性與估值的匹配,堅持穩字當頭,小心謹慎,步步爲營。”

主動選股定位

投資者想必知道,中國權益市場的阿爾法空間巨大,這必然催生大量的主動選股基金經理橫空出世,類似於華夏、廣發等最頭部機構,均在主動權益產品上長線佈局。

對於年內“火箭筒”角色的華泰柏瑞,主動權益的實力並沒有完全凸顯出來。

這背後或涉及其佈局時點、管理層思維、產品線定位等諸多因素。

結合天天基金網最新數據,華泰柏瑞規模最高的產品(剔除ETF)均是長債產品、靈活混合基金,偏股混合規模最高的是一隻量化選股產品,其A類份額不及20億元。

打開這隻由知名基金經理田漢卿管理的量化產品,年內收益雖然有15.81%的收益,但依然落後於同期滬深300指數(截至12月27日)。

或許,華泰柏瑞想仔細想想如何提升主動權益產品定位的問題了。

※此文爲翠鳥資本原創文章,未獲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