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消失"的四年:老師狂喜、家長擔心,但考試成績悄悄登頂了!
在某中學的教師辦公室裡,流傳着前任校長的故事:老校長每天準時上下班,除了必要工作幾乎不露面,連教師聚餐都從不參加,對上級的紅白喜事裝不知道。這位"神秘校長"離任履新時,卻意外收穫了"最讓人懷念的領導"評價。這個看似矛盾的故事,激起了關於校長角色的激烈討論。
“這樣的校長,簡直是教師福音!”
年輕教師小李說起這位校長時,眼裡閃着光。過去四年,她再沒經歷過突擊檢查教案的恐慌,也沒見過爲了應付觀摩課反覆排練的荒誕,更沒有應付檢查準備材料的疲憊。校長有個口頭禪:“形式主義應付應付就行”,這句話成了老師們的護身符。當其他學校爲迎接檢查全員補材料時,這所學校的老師卻能安心備課。
老教師老張道出箇中玄機:“他不是不管,是管到了點子上。”學校那本被翻舊的《教學常規手冊》,正是校長牽頭修訂的。他把職稱評審權完全交給教研組長、教師代表爲主體的職稱評審小組,自己連評委席都不坐。這種"放權"反而讓教師們主動研究起評價標準,教研氛圍意外濃厚。
"不作爲的校長,耽誤的是學生?"
家長羣裡卻炸開了鍋。有家長質疑:連家長會都不出席的校長,能對學校上心?當看到隔壁學校新蓋了實驗樓,而自家孩子還在用4年前的設備時,這種不滿達到了頂點。教育局領導也曾委婉提醒:“雖然貴校升學率排名,連續2年都在增長,已經排第一了,但你這校長,要出席各種場合的會議,要有存在感呢!”
這些批評並非空穴來風。校長確實沒搞過“激情教育”改革,沒推行過“特色辦學”模式。在教師們申報課題時,他總說:“先把課上好比什麼都強。那些和課堂質量無關的課題,不要參加了!”,這種近乎“躺平”的態度,讓習慣了“校長要帶頭衝”的人們感到不安。
教育管理的“第三條路”?
在教師們食堂就餐的閒聊中,真相漸漸浮出水面。原來這位校長年輕時也是個工作狂,曾因過度勞累住院。病牀上的反思讓他明白:教育不是靠校長天天查崗就能變好的。他開始把精力花在看不見的地方——建立課題申報流程代替催促進度,制定設備採購規範代替臨時審批,將各項工作安排給副校長、主任們做,自己則默默退到幕後。
這種轉變意外解放了生產力。語文組自主開發的整本書閱讀法,數學組設計的分層作業本,都是在沒有行政干預下自然生長的。當其他學校爲“創新”疲於奔命時,這裡的老師反而沉下心做起了真教研。
“佛系”背後的管理智慧
教育局檔案室裡,這份校長述職報告耐人尋味:“四年來未新設一項制度,未新增一次檢查,未調整一名教師崗位。”但數據不會說謊:教師論文發表量增長330%,學生競賽獲獎率提升150%,家長投訴量下降80%,學校考試成績第2年就由中游到了全縣第一。這些變化,恰恰發生在老校長“不作爲”的時期。
離任歡送會上,校長破天荒說了長段話:“我不過做了三件事——把該管的管好,把能放的都放下,把要防的防住,成績都是幹部和老師做的。”掌聲經久不息,老師們聽懂了這句話的分量:當校長不再沉迷於“刷存在感”,教育反而回歸了本真。
爭議聲中的教育啓示
老校長最後一任的教育實驗引發的爭論仍在繼續。支持者認爲他破解了“過度管理”困局,反對者擔憂“不作爲”會葬送學校未來。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位校長用四年時間證明:教育管理未必非黑即白,在“嚴管”與“放任”之間,確實存在着更符合教育規律的中間地帶。
如今,總會有老師提起那個“躲在辦公室”的老校長。他的故事像面鏡子,照見每個人心中的教育理想: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校長?是永遠衝在前面的改革先鋒,還是默默守護教育規律的“定海神針”?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就藏在學生們琅琅的讀書聲中,藏在教師們心無旁騖的教案裡,藏在教育最本真的模樣裡。
你希望自家學校的校長躺平嗎?評論區曬曬你的校長。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