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跳舞”視頻獲肯定,技術要“好玩”又不止於“好玩”

近日,福建漳州某學校發佈一段學生利用AI技術創作的“校長熱舞”視頻,幾位校領導跳起最近爆紅的《進行曲》舞蹈,視頻在網絡迅速傳播,引來網友熱議,校長本人看到視頻後並未生氣,還幽默迴應:“跳得這麼妖嬈呢!”(上游新聞 《學生用AI生成“校長跳舞”視頻爆火,校方迴應:鼓勵學生玩AI創新,感覺很自豪》)

3月23日,學校相關負責人告訴上游新聞記者,目前學校正在引入AI課程,也很鼓勵學生玩AI,當時給校領導們拍照片的時候都不知道是要做跳舞視頻,只是說要給大家一個驚喜,校長也很支持學生的創新精神。

學生“惡搞”校長,校長大方接受,也不失爲校領導的一種“放下身段”“平易近人”。目前,這段視頻的點贊量已經超過220萬,播放量兩天就突破了2000萬。這個巨大的數據量,或許也表達了輿論的態度:人們期待學校能夠更開放地接納AI,給學生天馬行空的創意以更大的空間。

而在校長的表述中,提到“努力建成好玩的學校”,“好玩”,或許也在某種層面上點出了這一波AI進校園的本質。

AI作爲一項新技術,一個最主要的特徵就是釋放想象力,原本的能力侷限,諸如不會畫畫、不會寫文章、不會做視頻等,這些障礙在AI面前都不再重要。就像學生們可以簡單地動動手指,就做出一段校長跳舞的視頻。

AI存在的本身,必然意味着對既有框架的突破,帶來認知上的顛覆。這或許就是AI的魅力,讓人感到新奇、有趣、意想不到。從教育的角度來說,讓學生感到AI的“好玩”,自然也是啓蒙的第一步。

不少學校也都是這麼做的。從媒體的報道可以看到,用AI虛擬形象進行教學,讓學生藉助AI完成創意作業,用AI工具一鍵生成美術作品,有很多學校開始嘗試。讓AI把教學變得“好玩”一點,生動一點,恐怕也是很多學校引入AI的第一反應。

不過AI始於“好玩”,卻也不能止於“好玩”。AI的本質仍是一項新技術,內核仍是枯燥乏味的代碼,是抽象燒腦的算法。如何讓學生由表及裡,從有趣入手,進而深入AI有專業壁壘的技術腹地,或許纔是教育更重要的課題。

去年年底,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在2030年前在中小學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更值得注意的是,則是這份文件對不同階段的AI教育規劃:小學低年級段側重感知和體驗人工智能技術,小學高年級段和初中階段側重理解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高中階段側重項目創作和前沿應用。

可以看出,到中學階段就已經不再是體驗、感到“好玩”這麼簡單了,而是要真的理解並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去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去試着成爲一個“AI人才”。

從現階段的媒體報道看,AI進校園總體仍在嚐鮮的階段,人們在試圖搭建新的教育場景。而真正的挑戰,或許就在“好玩”的新鮮感褪去之後——學校能不能建立起系統性的課程,有沒有具備專業知識的老師,在“重視考試”的框架裡能不能爲發散性的AI教育留下一席之地,等等。

這並非多慮,比如僅僅是AI專業教師,恐怕就很容易面臨缺口。據麥肯錫2023年發佈報告稱,到2030年,中國的AI人才缺口將達400萬。那麼當AI教育走向深入,學生“玩”過之後,有沒有足夠的專業人才和知識引導,恐怕就值得人們提前謀劃,這也將在更大程度上決定AI教育的質地。

當然,“好玩”仍是這些的起點。社會也期待着“好玩”之後,能夠引發一場真正的教育之變,讓學生從興趣入手,最終全身心地融入技術的浪潮。

特約評論員 易之

上游評論投稿郵箱:sypl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