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佈置工作的10大禁忌

全文長 47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6分鐘

佈置工作是校長的重要職責,也是校長必備且關鍵的能力。看似簡單,實則門道多多。

很多時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佈置工作方式,卻可能成爲打擊下屬積極性的隱形殺手,甚至成爲阻礙學校發展的絆腳石——佈置工作不僅是一項基本技能,更是一門深奧的藝術。

下面是我擔任校長多年以及後來擔任督學時和衆多校長朋友一起總結的校長佈置工作時常見的十大禁忌。

1

一忌亂點鴛鴦譜

分配任務不考慮教師特點

讓語文組的“筆桿子”去搞運動會策劃,把靦腆的新教師推去主持家長會。

有些校長佈置工作像“撒胡椒麪”——完全不考慮下屬的特長和興趣,一拍腦袋就把任務安排下去。這麼一來,下屬不僅沒法發揮自己的優勢,還會因爲不熟悉工作內容,感到焦慮又疲憊。

就拿某初中組織科技節來說,校長直接指定語文教研組長負責機器人編程比賽。這位老師連Arduino主板都不認識,硬着頭皮上,結果學生提交的作品七成沒法正常運行,家長羣裡都在吐槽“科技節變翻車現場”……

這就好比讓張飛繡花、黛玉耍大刀!

老師們一身本事沒處使,在陌生領域必然栽跟頭,既浪費人才,又讓人心寒。教育管理的本質,不就是得讓每顆“星星”都能在專屬軌道發光嘛。

後來在某地一實驗中學觀摩到的“教師特長圖譜”項目,讓我眼前一亮。

當管理者用色譜分析法梳理教師專業基因,那些被埋沒的戲劇天賦、科創潛能,算是重見天日了。

2

二忌當甩手掌櫃

任務一交了之

有的校長,任務佈置完,就當起“甩手掌櫃”——美其名曰“信任下屬”。

可結果呢,下屬就像斷了線的風箏,遇到困難沒人幫,最後活幹砸了還得背鍋,心都涼透了。

比如說,某校組織藝術節,校長把方案往班主任羣裡一扔,就沒了下文。臨到演出才發現,節目單都沒對齊,你說這責任該算誰的?

還有,某次青年教師沙龍上,小陳老師哽咽着說:“交方案就像往黑洞投信,永遠等不到迴音。”這話,像利刃一樣刺痛了在場的管理者……

真正的授權,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大家一起掌舵的智慧。

下屬執行任務的時候,難免會碰上各種困難和問題,沒有校長及時指導和支持問題只會越積越多,最後任務根本沒法順利完成。而且,這種管理方式還會讓下屬覺得自己被忽視了,就像個完成任務的工具人,壓根不是學校大家庭的一員。

記得某學校一次跨學科課程開發的時候,校長經常參加項目組每週二的“咖啡時間”,並引導讓其慢慢變成創意熔爐——物理老師從拿鐵拉花的漩渦裡,頓悟了磁場可視化教學;歷史教師從摩卡分層裡,獲得了文明交融的靈感。這種在非正式溝通中迸發出來的生命力,可比冷冰冰的任務書強多了。

3

三忌偏心眼分任務

埋下定時炸彈

有些校長,輕鬆體面的活兒總留給“自己人”,苦差累活專找老實人。

這種搞小圈子的做法,就跟往教師隊伍裡埋地雷似的——被“照顧”的老師,可能會變得驕傲自滿,飄飄然起來;那些被“忽視”的老師,心裡可就不滿了,滿肚子牢騷,覺得自己的付出沒得到應有的回報。時間長了,教師隊伍就得分裂,大家積極性受挫,學校的凝聚力也大打折扣。

如某校校長總讓自己嫡系的教師負責接待考察團、校慶主持這些露臉的工作,卻讓教學骨幹連續三年包攬早晚自習巡查。結果,中考前三個月,三位實驗班班主任集體遞交辭職信:“我們寧願去民辦學校教課,也不想當高級保安。”

還有一所學校的校長,把優質課機會都集中給特定羣體,三年後,收穫的卻是教研組的分崩離析。這讓我想起亞馬遜雨林的蝴蝶效應,看似微小的偏頗,最後能釀成組織生態的大颶風。

再看看某學校李校長的“星光輪值制”,讓每位教師都有機會在擅長領域當首席,不僅消除了派系隔閡,還催生了戲劇教師主導的物理情境教學法——公平可不是機械的平均,而是每個靈魂都能找到專屬舞臺,這纔是生態智慧。

4

四忌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任務佈置過於瑣碎

今天讓排節目,明天改成做展板,後天又換成組織比賽;

今天要黑板報評比,明天要主題班會錄像,後天又加個社團成果展——有些校長佈置工作,就愛把任務拆得七零八落,下屬整天忙得暈頭轉向,卻不知道自己在忙啥,累得不行還看不到成果。而且,任務太瑣碎,下屬就沒了對工作的掌控感,感覺自己就是在機械地完成任務,根本沒法從整體上把握工作方向和目標。這麼一來,工作效率降低不說,教師的工作滿意度也大打折扣。

神經科學研究早就提醒我們,頻繁的任務切換,會讓大腦產生類似醉酒狀態的認知損傷。

看看某中學的“四季耕耘法”,人家把年度工作按教育節氣劃分,春季深耕課程建設,夏季培育特色項目,讓教師在完整週期裡見證教育生命拔節生長,這多值得我們深思啊。

5

五忌超負荷運行

不考慮教師工作量

當看到某校教師羣體體檢報告裡,甲狀腺結節檢出率達73%的時候,我就意識到,這可不只是個醫學數據,更是管理倫理的紅色警報。

備課、上課、改作業、教研、家校溝通等等,老師們的日程本來就排得滿滿當當。可有些幹部還拼命往裡“加料”,就跟往快撐破的氣球裡灌水似的。

如我在某小學看到,他們推行“教師成長檔案袋”,要求每週提交教學反思、家訪記錄、聽課筆記等12項材料。有老師告訴我,完成這些文書工作,每週得額外花9小時,相當於每天加班1.5小時,好多教師都出現了神經性偏頭痛……

還有去年,某校一個月搞了六項評比,逼得老師們凌晨還在改作業,這不是逼着老黃牛耕地還不讓吃草嘛!老師們長期在這種超負荷工作狀態下,教學質量受影響不說,身心健康也嚴重受損。而且,過度的工作壓力還會讓老師們對學校工作佈置產生牴觸情緒,影響學校整體工作氛圍。

這讓人想起蘇州某校的“減負天平”實踐,他們把新任務和舊職責放在虛擬天平兩端,只有置換出同等時間資源,新任務才能通過審批。這種管理自覺,何嘗不是對教師生命質量的敬畏呢?

6

六忌閉門造車

不聽下屬實話

最懂課堂的是誰?

那肯定是天天和學生打交道的老師們啊!

可有些校長就喜歡在辦公室拍腦門做決定,把教師建議當耳旁風。這種“一言堂”的管理方式,不僅讓教師們覺得被忽視了,還會讓工作佈置脫離實際,根本達不到預期效果。

比如說,某校推行“無作業日”的時候,校長沒聽取班主任意見,就規定週四所有學科都不能佈置作業。結果週五收上來的作業本里,數學老師佈置了“週四買菜記賬”,英語老師要求“週四看美劇寫觀後感”,這政策不就形同虛設了嘛。

還有去年,某校非要搞“翻轉課堂”,硬讓快六十歲的老教師錄微課,折騰了半個月,學生連作業本都沒翻開,這是典型的外行指揮內行。

深圳某學校的“管理共治圓桌”就給人很大啓示,每月抽籤選5位普通教師參加行政會議,他們用沾着粉筆灰的雙手,改寫了三個不接地氣的方案。這種帶着溫度的管理參與,纔是政策落地的真正黏合劑。

7

七忌打啞謎式工作佈置

讓人猜破頭

有些校長佈置工作,總是含糊其詞。

交代任務就跟說謎語似的:“把這個事整得有聲有色”“大力提升師生幸福感”……這不是讓下屬在黑暗裡瞎摸索嘛,根本不知道要達到啥標準,努力方向也不明確。結果呢,下屬要麼懵圈半天不知道幹啥,要麼按自己的理解去完成任務——最後任務完成效果和預期差十萬八千里。而且,這種不明確的任務佈置,還會讓下屬困惑又焦慮——覺得工作沒方向感,工作積極性和效率都受影響。

就說三年前,某校“學科融合公開課”搞砸了,就暴露了目標缺失的致命問題——當物理教師把李白詩句強行換算成重力加速度的時候,管理者難道沒看到目標虛化帶來的集體迷失嗎?

管理學家德魯克的“目標管理”理論,在這時候就特別有用。

北京某學校的“三維任務書”制度,把每個項目分解成“成果指標—過程路標—能力座標”,讓教師在清晰的航標裡創造性突圍。

這就好比給每位教師都配了個專業GPS,既能守住核心方向,又能釋放個性路徑。

8

八忌朝令夕改

似鐘擺不定的信任損耗

上午剛佈置線下家長會,下午改成線上直播,第二天又要加個問卷調查——方案變得比孩子的臉還快,下屬的精力全耗在折騰上了。這就好比讓你蓋房子,每蓋三層就改圖紙,最後能不蓋出個歪樓嗎?

學校管理,有些校長就喜歡頻繁改工作佈置,今天說要這樣,明天又說要那樣。這種“朝令夕改”的作風,讓下屬無所適從——都不知道該按哪種要求完成任務了。而且,頻繁改工作佈置,還浪費下屬的時間和精力,讓他們在不斷調整工作方向的過程中,失去了對工作的專注和熱情。

比如說,某校籌備運動會,9月1日通知按傳統項目準備,9月15日改成“全員趣味運動會”,9月25日又緊急調整爲“非遺文化體育節”。體育老師都吐槽了:“光是舞龍隊的服裝就改了三次,從運動衫到漢服再到定製戲服,運費都比服裝費貴。”

我親眼見過某校半年內七次修改教學方案後下屬們憔悴的樣子,這才明白,管理者的反覆無常,正在透支最珍貴的組織信任。

這也印證了組織心理學裡的“變革疲勞”定律。

再看看杭州某小學的“決策沙漏”設計,那可太有智慧了。

任何方案修改,都得經過72小時沉澱冷卻,還得附上替代方案對比分析。

這種“慢決策”機制,既避免了朝令夕改,又給調整賦予了應有的儀式感,讓教師在穩定預期中積蓄創新能量。

9

九忌虎頭蛇尾式收場

似斷線風箏的孤獨旅程

活動辦完就翻篇,既不總結也不反饋。下屬忙活半天,一點動靜都沒有。

任務一結束就當沒事人,既不表揚也不總結。下屬心裡能不涼嗎?都在想,累死累活到底圖個啥呢?

有些校長佈置工作後,只盯着任務完成情況,根本不注重工作反饋和總結。這就好比種莊稼,只管播種,卻不管莊稼長得咋樣、收成好不好。

就說去年,某校青年教師賽課,獲獎名單往公告欄一貼就沒下文了。獲獎的沒有獎金不說,連一張獎狀也沒看到,這不是讓大家覺得努力都白費了嘛。教師們完成任務後,如果得不到及時反饋和肯定,就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沒被認可,自然就沒動力繼續努力了。而且,沒有及時總結和反饋,根本發現不了工作中的問題和不足,以後工作也就沒法改進。

比如說,某校花二十萬打造“智慧課堂月”,結束後既沒表彰先進個人,也沒形成操作手冊。三個月後巡查發現,86%的電子白板又變回普通黑板了,有教師直接說:“折騰半天,就爲領導檢查時那十分鐘演示。”

去年畢業季,某校教師把獲獎論文扔進碎紙機的場景,可太刺痛人心了。這些凝聚着心血的成果,就因爲從沒得到反饋,最後成了壓箱底的廢紙。這讓人想起古波斯“智慧之井”的傳說,每個投入井中的思想,都應該聽到回聲。

上海某雙語學校的“雙螺旋反饋”模式就很有創意,管理者用“星光卡”即時肯定教師的微創新,同時建立“成長錦囊”定期會診,讓每個教育實踐都能在對話中獲得新生。

10

十忌打官腔提要求

把老師當機器人

說到底,佈置工作不是發號施令,而是一門將心比心的藝術。

有的校長常把“我”字掛在嘴邊,開口就是“必須”“務必”“堅決完成”……這些命令式口吻,聽着就讓人心裡不舒服。下屬可不是流水線上的機械臂,他們需要的是尊重和溫度。與其扯着嗓子喊口號,還不如拍拍肩膀說聲“辛苦”,說不定效果更好。

有次在某學校聽說一位骨幹教師向學校提交了辭呈,原因是他連續五年被安排重複任教畢業班——這就讓人感覺職業倦怠的冰層,正在吞噬教育熱忱。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這時候就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某校教師發展調研顯示,68%的教師職業停滯感,都源於“被工具化”體驗。

再對比一下廣東某中學的“教師發展星軌計劃”,人家給每位教師繪製五年成長圖譜,就算是花甲之年的老教師,也能在書法教育研究院找到事業新春天。這種對職業生命的全程滋養,可算是教育管理的終極浪漫。

最後我想說:

管理之道,不是說要規避所有陷阱,而是在跌跌撞撞往前走的過程中,始終得有爲每個靈魂校準座標的勇氣和溫度。

說到底,佈置工作可不是簡單的任務傳遞——得既接地氣又能提士氣。

在這個效率崇拜盛行的時代,或許我們更需要懷特海說的“過程哲學”——管理不是精準的機械傳動,而是得伴隨生命節律,一起生長的藝術。

一個好校長帶出一所好學校,讓我們學會在秩序與靈性之間找到平衡點,教育的奇蹟自然就會生長出來。

作者| 郭務強,湖南省 湘潭市人民政府主任督學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郭務強教壇漫拾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爲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爲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