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博會遇上老字號
製作精美的陶瓷器具、歷經歲月沉澱的美酒陳醋、飄逸靈動的絲綢服飾……美的東西總能打動人心。在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展館,一件件老字號產品引人關注。從時光深處走來的老字號,與滿堂潮玩的新品相比,雖算得上老物件,但如融入創新色彩和時代元素,則目之所及,皆是驚歎。
薄如蟬翼的金箔薄片,究竟有多薄?一張A4紙的厚度竟是它的700倍。在南京館展廳,一幅幅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吸引了人們的注意。
金箔鍛造技藝,俗稱“打金箔”,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金箔由黃金經2.5萬次到3萬次的敲打而形成,貼在物體表面,美觀大氣。“你看這銅鏡,外面貼上一層金箔後就成了十分精美的文創產品,很受市場歡迎。再看這金箔畫,是我們和雲錦進行的合作。”南京金陵金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總監蘇暢介紹。
老字號中,吃穿用應有盡有。蠶絲除了可織布外,還能造肥皂,你信嗎?拿起一塊香皂,與普通肥皂並無二異,但卻是由蠶絲所制。蠶絲皁製作技藝是江南地區特有的古法冷皁製作技藝,南京牌肥皂負責人黃勇說:“蠶絲皁具有典型的東方特色,我們結合江河湖海四大元素開發製作了長江皁、運河皁、太湖皁、東海皁,在消博會上廣受好評。”
安徽沿江城市銅陵以銅得名。在安徽館展廳,一件件以動物、植物爲模型或具有吉祥寓意色彩的銅工藝品形態逼真,展示出厚重的藝術美感。銅陵觀銅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濤今年是第三次參加消博會,“老工藝也需要大平臺的推廣宣傳,消博會正是這樣一個平臺”。
老字號離不開老師傅,同樣需要新人的接續努力。一批批年輕傳承人從老師傅手中接下老工藝製作技藝的接力棒,開啓了老字號的傳承和發展之路。在湖南館展廳,長沙紫金湘繡有限公司實習生嚴希鳳正專注地編織天鵝戲水圖,場館內的嘈雜聲絲毫沒有影響她一針一線地在畫布上潛心作畫。
嚴希鳳是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刺繡設計與工藝專業的大三學生,從小愛畫畫的她對傳承湘繡很感興趣。“學習湘繡技藝要學國畫、設計,還要有創新和創意思維,光針法我就學了兩年半,也纔剛剛入門,真的是學無止境。一幅畫要繡幾十萬針、幾百萬針都有,需要有極大的耐心和熱忱。”
一針一線,一琢一磨,手藝人用執着與堅韌鑄就品牌,讓人們感受到老字號穿越時空的獨特魅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潘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