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向綠向智 廣西工業產業加速煥新
從甘蔗田間的“甜蜜革命”到稀有金屬的“綠色冶煉”,從智能工廠的機械臂到AI大模型的深度賦能,當前廣西以“向新、向綠、向智”爲軸,正掀起一場工業產業的變革。
向新而生
作爲全國最大的糖料種植基地和食糖主產區,廣西在服務保障國家食糖供應安全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是名副其實的“糖罐子”。
近年來,爲推動傳統蔗糖產業向生物基化工、食品工業、發酵工業等轉化升級,廣西通過技術創新,賦能產業鏈延伸,利用蔗汁、蔗渣、糖蜜、濾泥等製糖過程的副產品生產飲料、紙漿、酒精、肥料、燃料,推動糖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全鏈開花”。
“每噸甘蔗渣能創造額外收益1200元,這條循環鏈讓企業年增收超5億元。”廣西崇左東亞糖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企業依託廣西“千企技改”專項資金,建成甘蔗全組分利用生產線,開發出生物基材料、功能性糖等18種新產品。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數據顯示,2024年廣西糖業循環經濟產值突破千億元,副產品利用率達98.6%。
由單一糖業到多元化發展,“吃幹榨盡”的糖業循環經濟產業鏈是廣西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近年來,廣西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過稅收優惠、資金扶持等方式,提高企業創新的積極性,推動糖、鋁、機械、冶金等傳統優勢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在河池市,南丹南方有色金屬有限責任公司投資6800萬元建設智能製造工廠,智慧物流和計量管理系統、機器人煉鋅熔爐扒灰渣系統等,提升了傳統冶煉業的生產信息化、自動化、集成化水平。
企業煥新升級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拼搏奮鬥和艱苦付出的科技工作者。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熔鑄製造中心首席技能大師陳仁桂介紹,南南鋁熔鑄團隊有“三個特別”,即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攻堅、特別能奉獻。面對艱苦的工作環境,團隊不斷挑戰鋁合金材料的高“精度”、高“難度”,陸續研發出一批新型材料,應用於航空航天、高鐵、新能源汽車、電子科技等多個領域。
廣西工凱重工製造有限公司創建施工升降機數字化車間,實現了多品種零部件自動上下料、自動運輸、主動檢測、監控和報警;廣西糖業集團金光製糖有限公司打造優質“三冠”白砂糖生產數字化車間,實現從甘蔗砍運、工藝設計到生產過程、車間管理、倉儲物流管理等全過程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與管控一體化;河池市通過科技賦能桑蠶繭絲綢產業,不僅養蠶用上了高科技,廣西首條全真絲壯錦提花生產線的投產還讓千年壯錦煥發出新魅力,2024年河池市桑蠶繭絲綢產值181億元……
一項項支持政策、一個個科技創新者、一次次重頭再來,匯聚成廣西傳統產業煥發新生的活力。
向綠而行
走進河池大任產業園的廣西譽升鍺業高新技術有限公司工廠,上百個儲罐,數十個攪拌糟、反應糟、濃密糟,無數根大大小小的管子將它們“鏈”成生產鍺、鋅等金屬的生產線。該公司生產技術部部長黃震海介紹:“公司投資超12億元建成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複雜鋅多金屬綜合回收及鍺深加工項目,每個班次24個人坐鎮在12個DCS控制室是這條生產線的‘大腦’。”
黃震海介紹,他們公司生產用水可以循環使用,產生的廢渣賣給鉛冶煉企業做原料,基本實現廢水廢氣廢渣“零排放”。
電力熱力生產供應業作爲高耗能行業之一,如何實現綠色發展是一道必答題。近年來,國家能源集團廣西電力有限公司大力發展風電、水電和光伏項目等新能源,注重火電廠安裝先進的脫硫、脫硝和除塵設備,全面打造“水火風光儲”多元化、清潔化發展格局,推動轉型升級,加速綠色發展。
“我們將強化轉型發展,不斷開創綠色發展新局面,力爭‘十四五’末新能源投產裝機總規模突破1000萬千瓦。”該公司總經理方剛說。
北海鐵山東港產業園的光伏玻璃生產線則展現了綠色製造的另一種形式。這裡生產的超薄光伏玻璃厚度僅1.6毫米,透光率卻達94%,產品出口東南亞市場。“每平方米玻璃的碳足跡比傳統工藝減少40%。”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這些變化背後,是廣西構建的“負面清單+綠色標杆”機制——對高耗能行業設定能效紅線,同時對綠色工廠給予資金獎勵。
“十四五”以來,廣西以綠色製造體系建設推動工業綠色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培育機制、推廣服務等多維舉措,構建綠色製造體系,累計培育新增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綠色工廠266家、綠色園區34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8家。2024年,廣西綠色工廠產值已佔規模以上工業的35%,六大高耗能行業能耗佔比下降至82%。
向智而躍
在廣西鋼鐵集團鍊鋼廠生產車間,一場智能製造變革正在重塑傳統鍊鋼工藝。過去需要工人憑藉肉眼觀察爐火顏色、形態變化來判斷鋼水狀態的“望火斷鋼”作業方式,如今已被智能化系統取代。
廣西鋼鐵鍊鋼廠技術專家陸志堅介紹,通過安裝高精度傳感器和構建AI分析模型,系統可以實時捕捉並解析火焰顏色、形狀、亮度等信息。“相當於把老師傅的‘火眼金睛’裝進了計算機,保障了生產安全,也使投料更加精準,實現了降本增效。”陸志堅這樣描述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改變。
廣西的製糖、有色金屬、機械、汽車等傳統產業上的“人工智能+”身影屢見不鮮。
廣西柳工元象科技有限公司基於大語言模型,結合柳工集團深耕工程機械領域的海量數據,對模型注入工程機械製造行業專業知識。其中,柳工GPT是工程機械行業率先發布的一站式AIGC產品,以工業知識和維修數據等爲核心,結合大語言模型和知識圖譜技術,爲工業企業快速構建AI智庫及AIGC智能應用的一站式解決方案,成爲企業提質增效、提升產能的好助手。
當前,人工智能熱潮奔涌,帶來全新機遇與挑戰。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印發《廣西“人工智能+製造”行動方案(2025-2027年)》。方案提出,重點實施人工智能產品突破、“智賦萬企”、關鍵技術攻堅、企業培優育強、產業佈局優化、資源要素保障六大行動。
從“製造”到“智造”再到“人工智能+”,廣西工業的轉型升級之路越走越穩。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廣西力爭到2027年打造一批人工智能產業園區和先進製造業集羣,推動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初步建成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產業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