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牛市,A股長牛是一種必然!

夏日的股市總帶着幾分燥熱。

近期,上證指數突破3500點,牛市相關話題迅速升溫。短期來看,震盪難以避免,但只要把視角拉長就會發現,中國經濟的產業突圍、全球資本的再平衡、居民財富的大遷移、中長期資金的持續注入,正共同編織出一張支撐中國資產向上的“安全網”與“動力源”。

換言之,中國資產的中長期牛市,從來不是靠資金短炒堆出來的“情緒市”,而是經濟結構升級的“基本面市”、全球格局變遷的“趨勢市”、財富邏輯重構的“配置市”。在這個意義上,股指中樞震盪上行,是多重時代力量匯聚的必然趨勢。

對投資者來說,只需相信牛市,不必懷疑。

產業突圍:

從“追趕者”到“引領者”的增長新動能

2024年初,深圳比亞迪總部,全球銷量第一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以每58秒下線一輛新車的速度刷新着行業紀錄,其自主研發的“易四方”技術平臺正向世界輸出中國智慧;上海中芯國際,N+1工藝(等效7nm)芯片實現穩定量產,標誌着中國半導體產業正式跨入先進工藝俱樂部;北京國家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基於昇騰芯片的算力底座支撐着全球規模最大的中文大模型集羣,爲千行百業注入智能化基因……這些看似分散的產業圖景,共同勾勒出中國經濟“產業突圍”的清晰軌跡——從“世界工廠”到“全球創新策源地”,從“規模擴張”到“質量躍遷”,中國經濟的增長引擎正在完成歷史性切換。

這種切換不是偶然的。過去十年,中國在研發投入上持續“厚積薄發”:2024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2.68%,超過歐盟平均水平;高技術製造業投資過去十年平均保持14%以上增速;全球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居世界首位。更關鍵的是,這些投入正在轉化爲可落地的產業競爭力:

新能源領域,中國企業佔據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67.1%的份額,並在負極材料(95.9%)、電解液(>90%)等關鍵材料領域主導全球供應鏈,中國光伏組件與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組成“新三樣”,2024年出口額超1萬億元;半導體領域,2024年中國半導體國產化率提升至23.3%,僅高端環節仍顯薄弱:光刻膠自給率不足15%,EDA工具國產化率低於15%;人工智能領域,DeepSeek以“開源+低成本+高性能”三位一體策略,首次實現國產大模型從“技術跟跑”到“技術並跑”的躍遷,打破全球AI算力壟斷,重塑中國在全球創新競爭中的話語權。

在此過程中,中國經濟的底層邏輯正經歷深刻重構。過去依靠人口紅利與資源消耗的增長模式已成舊章,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爲核心的新質生產力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經濟版圖。更爲關鍵的是,產業升級具有強大的“乘數效應”:一個成功的高科技企業,能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升級,創造高附加值就業,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這種由點及面的擴散,正是驅動經濟可持續增長、孕育資本市場長期繁榮的源動力。

科創板作爲“硬科技”主陣地,開板6年匯聚588家企業,總市值約8萬億元,IPO募資9257億元,再融資1831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持續領跑全A,2024年科創板企業研發費用佔營收中位數達12.09%,有效專利總數突破16萬件。這種以創新爲內核的增長模式,爲資產估值提供了堅實支撐。

當創新成爲常態而非特例,當“中國製造”加速向“中國智造”躍遷,資本市場作爲經濟晴雨表,必然映射出這種結構性的優化與活力的迸發。相應地,資本市場的“基本面錨”必然逐步從傳統週期股轉向科技成長股。

隨着“業績確定性”的標籤從“資源壟斷”轉向“技術壁壘”,中國資產的估值邏輯正在從“週期波動”轉向“成長溢價”——這是支撐中長期牛市最堅實的“產業基石”。

東昇西落:

全球資本再平衡的“中國引力”

2025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值下調0.5個百分點至2.8%,其中,美國大幅下調0.9個百分點至1.8%,歐元區下調0.2個百分點至0.8%。與此同時,我國依舊把經濟增速目標定爲5%左右。

這組數據背後,反映了全球經濟“東昇西落”的大趨勢:當歐美陷入“高利率、高通脹、低增長”的滯脹困境,中國憑藉“穩增長政策+產業升級+超大市場”的組合拳,成爲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保持“中高速增長+低通脹”的“雙優”經濟體。

全球資本的嗅覺永遠是最敏銳的。2025年上半年,北向資金恢復淨流入態勢,一季度累計淨買入約120億元,重點加倉科技板塊;全球主權基金對中國配置比例溫和上升,部分長期資金通過專項委託或ETF增配中國資產;摩根士丹利、貝萊德、高盛等國際機構在策略報告中一致建議“超配中國權益資產”,強調其估值優勢與結構性機會,瑞銀調研顯示歐洲投資者對中國資產從“低配”轉向“中性”甚至“超配”。

國際投行集體“用腳投票”的背後,是全球資本對中國資產“三重溢價”的重新定價:

其一,“增長溢價”。中國經濟5%左右的增速,是美國的2.8倍、歐元區的6.3倍,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鶴立雞羣”。對於追求絕對收益的全球資本而言,“增長確定性”本身就是稀缺資源。

其二,“估值溢價”。截至2025年6月末,滬深300指數市盈率(TTM)爲13.07倍,低於標普500的27.77倍、日經225指數的19.55倍。A股在全球主要市場中仍處於“價值窪地”,尤其是一些代表新經濟的核心資產,其成長潛力與當前估值形成了顯著反差,對全球配置型資金構成了強大吸引力。

其三,“避險溢價”。在逆全球化、地緣衝突、能源轉型等多重不確定性下,中國作爲“全產業鏈國家”“超大內需市場”“政策工具箱充足”的大型經濟體,其資產的“避險屬性”正在被重新認知。如2024年全球股債匯市場劇烈波動期間,人民幣資產(尤其債券與匯率)展現出顯著低於美股的波動性。

當前,全球“去美元化”與資本尋求多元化配置的浪潮方興未艾。金磚國家的實質性擴容、新興市場間雙邊本幣結算協議的激增、以及各國央行外匯儲備多元化的迫切需求,都在爲人民幣資產創造歷史性的戰略機遇。中國資本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及其背後經濟基本面的創強韌性和創新動力,使其成爲全球資本尋求“避風港”與“增長源”的理想選擇。

當全球資本的“中國倉位”從“可選”變爲“必選”,當“超配中國”從“機構共識”變爲“市場行動”,中國資產的中長期向上趨勢,客觀上是全球資本再平衡的必然結果。

財富遷移:

從“房產”到“股權”的時代拐點

根據光大銀行2025年發佈的《中國資產管理市場2024-2025》報告,截至2024年底,中國居民金融資產佔總資產比例達47.6%,較2018年提升6.3個百分點;房產佔比降至約46%。權益類資產配置呈上升趨勢,但佔比仍較低,股票與資管產品持有量增速分別提升至11%和13%。

這組數據背後,是中國居民財富配置的“歷史性拐點”——當“房住不炒”成爲長期國策,當房價單邊上漲的預期被打破,當理財剛兌全面打破,居民財富正在從“不動產”向“金融資產”、從“固定收益”向“權益資產”加速遷移。

這種遷移不是偶然的。過去二十年,中國居民財富的“造富神話”幾乎都與房地產綁定:買房就能升值、炒房就能致富。但2021年以來,中國房地產市場底層邏輯發生根本轉變:城鎮化率從64.7%緩升至66%(2021-2024年),住房套戶比超過1%,人口總量見頂疊加老齡化加速,導致購房需求總量收縮。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從2021年峰值15.65億平方米降至2024年的8.14億平方米,房價普漲時代終結。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資本市場的“財富效應”正在顯現:以萬得全A指數爲例,2024年上漲10%,今年以來漲幅超8%,顯著跑贏同期房價、存款和理財產品收益率。與此同時,近年來科創板、北交所等創新板塊的造富案例頻出,“科技新貴”取代“房產新貴”成爲財富故事的主角。

低利率環境加速了這一進程。持續降息致使傳統存款和低風險理財的吸引力持續下降,促使更多資金爲尋求更高回報而進入股市。公募基金髮行回暖、證券賬戶新增開戶數企穩回升等現象,都印證了投資者對資本市場賺錢效應的認可和追逐。這種遷移趨勢,爲資本市場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更關鍵的是,政策層面正在爲居民財富“入市”鋪路。個人養老金制度擴容、公募REITs常態化發行、ETF期權品種豐富、公募基金費率改革、理財資金入市……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的重要影響,在於爲居民提供更多元、更安全、更便捷的權益投資工具。

居民財富入市爲大勢所趨。據測算,中國居民權益資產配置比例每提升1個百分點,將爲資本市場帶來約5萬億元增量資金——這是支撐中長期牛市最持續的“資金活水”。

長錢入市:

從“短期博弈”到“長期主義”的生態重構

2025年,中國資本市場“長錢生態”加速構建:政策、機構與市場協同發力,正形成“長錢長投”的良性循環。

年初,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年增10%、大型險企新增保費30%投資A股等硬性指標,並推行三年以上長週期考覈機制,將國有險企長週期考覈權重提升至60%以上,引導資金從短期博弈轉向長期價值投資。

機構層面,擴大銀行理財、保險資管參與新股申購及定增權限,降低舉牌認定門檻,保險資金、公募基金、養老金等加速入場。

2025年,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加速擴容:第二批試點規模1120億元於上半年落地;至4月,試點總規模達1620億元,參與機構從首批2家擴展至8家頭部險企。試點通過私募證券基金實現長期持股,首批500億元項目已達成“風險低於基準、收益高於基準”的業績目標。

個人養老金制度全國實施後,85只指數基金Y份額納入投資範圍。截至2024年底,總規模爲3.16億元;至2025年一季度末快速增至11.86億元,增幅達275%,其中,紅利低波指數基金最受青睞。

中長期資金的“長錢屬性”,本質上是對“時間價值”的信仰。社保基金過去16年(2008-2003)年化收益率中位數爲8.38%,其核心策略是“淡化短期波動,聚焦長期價值”;保險資金的“久期匹配”特性,決定了其更傾向於配置高股息、低波動的藍籌股和高成長、高壁壘的科技股;外資的“全球比較視野”,使其更關注中國經濟的長期趨勢而非短期政策擾動。

長錢入市的另一個效應,是“估值錨”的夯實。當市場主導力量從“散戶”轉向“機構”,當“基本面研究”取代“消息炒作”,優質企業的估值將更充分地反映其長期盈利能力。

相信牛市,不必懷疑

站在2025年的年中節點回望,中國資產的中長期牛市邏輯不僅沒有弱化,反而在產業升級的深化、全球格局的變遷、財富遷移的加速、長錢生態的構建中愈發清晰。

回溯A股三十餘年曆程,經濟轉型期往往孕育長期牛市:2005-2007年股權分置改革催生6124點行情,2013-2015年移動互聯網浪潮推動創業板指暴漲。當前產業升級(科創板研發強度12%)、資金結構、估值水平(滬深300市盈率13.07倍)等核心指標,均與歷史底部特徵高度吻合。儘管短期受外部關稅等因素擾動,但企業盈利拐點已現——2025年一季度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0.8%(2024年全年爲-3.3%),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速達9.7%。

在政策“適度寬鬆”基調與居民財富“遷移加速”共振下,股指以時間換空間、階梯式上行將成爲新常態。

相信牛市,不必懷疑!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爲觀點交流,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備註外,本文研究數據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圖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爲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