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膠林就是我的實驗室”
清晨,天微微亮,廣東農墾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黨總支副書記、所長謝黎黎和她的團隊已在膠林中穿行。露水打溼了褲腳,膠刀劃過樹皮的輕響,混合着乳膠滴落桶中的聲音,這是她紮根粵西十二載科研歲月裡再熟悉不過的“田野樂章”。
博士的選擇:橡膠林就是我的實驗室
2013年,橡膠學博士謝黎黎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手握博士學歷,家鄉安穩的工作機會近在咫尺,她卻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懷揣對天然橡膠事業的滿腔熱忱,一頭扎進了位於粵西的廣東農墾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 理想豐滿,現實卻骨感。簡陋的科研設備、偏僻的工作環境,讓初來乍到的謝黎黎感到很迷茫。“但當我瞭解到徐廣澤、魏小弟、黃華孫等老一輩橡膠專家,數十年如一日,甚至一輩子就爲‘一棵樹’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故事時,這點苦又算什麼?”前輩們身上閃耀的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深深觸動了她內心最柔軟也最堅韌的地方。她選擇留下,並暗下決心:五年內,要成爲一名真正懂橡膠、服務橡膠產業的“田間博士”。
沒有窗明几淨的先進實驗室,她就把一望無際的橡膠林當作天然實驗室。“產業需要什麼,我們就研究什麼。科研的論文,就該寫在大地上!”這是她樸素而堅定的信念。十二年來,她的足跡遍佈墾區農場,研究方向始終緊扣產業脈搏:從橡膠新品種推廣、割膠技術革新,到橡膠—南藥複合栽培模式探索,再到橡膠育苗技術攻堅和特種膠生產技術研發。實驗室在田間,成果在膠園。
攻堅克難:在產業需求中破浪前行
2021年,一場嚴峻的考驗擺在面前:橡膠種苗需求量激增十倍,品種需求也日益多元,而育苗的基礎條件卻捉襟見肘,技術穩定性面臨挑戰。“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謝黎黎帶着一股不服輸的韌勁,帶領團隊開啓了連軸轉的戰鬥模式。目標導向,問題導向,一項項技術難題被鎖定,一個個解決方案在實踐中摸索。邊學邊幹,邊幹邊學,無數個日夜的鏖戰,換來了關鍵技術的突破:她創新性地建立了橡膠全週期育苗技術和規模化育苗體系,成功縮短了育苗週期,徹底打破了“冬季不芽接”的傳統桎梏。一座年產能高達200萬株的現代化橡膠繁育基地拔地而起,成爲全國最大的橡膠育苗基地之一,爲產業的根基注入了澎湃的種苗動力。 膠工短缺,是長期困擾橡膠產業的另一大痛點。早在2014年,謝黎黎就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問題的關鍵,並開始潛心研究橡膠樹超低頻割膠技術。爲了獲取第一手數據,進行精準技術指導,她成了膠園的“常客”,凌晨兩三點與膠工並肩工作是家常便飯,膠林裡匆匆扒幾口盒飯更是常態。八年磨一劍,這項技術最終成熟併成爲廣東農墾的主推割膠技術,不僅有效緩解了“用工荒”,更顯著提高了膠工的收入,穩定了這支重要的生產隊伍。
高端橡膠嚴重依賴進口,是國家戰略安全的隱憂。2021年起,謝黎黎積極投身特種膠生產技術研發。在茂名,她主導建立了2000畝特種膠園示範基地。以該基地膠乳爲原料生產的特種膠,成功試製出31個規格的民航及軍機輪胎並通過動態試驗,其中2個規格更實現裝機試飛。茂名因此被農業農村部、國家國防科工局讚譽爲特種膠國產化的起點,實現了從零到一的重大突破。
融合創新:科技賦能,林上林下共生金
2022年,廣東農墾將南藥產業確立爲新興戰略性產業,與橡膠產業互融共生。謝黎黎再次挺膺擔當,帶領團隊全力推進廣東省南藥種業創新園建設。種業是產業先行的基石。她和團隊通過系列技術創新,建立了包括五指毛桃、益智、廣藿香等在內的16種南藥組培快繁技術體系,年育苗能力躍升至1000萬株,有力保障了墾區南藥種植的種源需求。 科技賦能,點綠成金。謝黎黎大力推廣“橡膠+南藥”“光伏+南藥”等立體複合種植模式,巧妙地將南藥種植“請上山”,讓土地釋放出疊加效益。“林上產膠,林下生金”的願景,如今已在6萬多畝膠園裡生動鋪展。研究所也藉此契機,深度融入地方發展,深化墾地合作:與化州市共建化橘紅檢測檢驗實驗室;打造番石榴高標準種植基地,輻射帶動周邊鄉鎮2萬多農戶共同發展;一條科技引領、產業融合、聯農帶農、助力共富的新路徑日益清晰。
榮譽與使命:紮根好心沃土,續寫科技興農新篇
2024年,對謝黎黎而言是碩果累累的一年。作爲主要完成人之一,她參與的《耐寒抗風高產橡膠樹品種培育及其應用》項目,榮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沉甸甸的獎章,是對她十數年如一日紮根橡膠科研一線,攻堅克難、服務產業的最佳褒獎。同年,她光榮入選茂名市第一批“好心英才計劃”領軍人才,這份來自“好心之城”的認可,讓她倍感溫暖,也深感責任在肩。 2024年10月22日,省委書記黃坤明在茂名化州調研時,首站便來到廣墾熱作所。領導的關懷與囑託,讓謝黎黎心中的信念之火燃燒得更加熾熱。展望未來,她思路清晰,目標堅定,提出以“四個聚焦”持續發力。聚焦種業振興,築牢產業根基,堅持以市場爲導向,做強做優橡膠、南藥、熱帶水果等種業“芯片”;聚焦科技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瞄準特種膠生產、智能割膠、南藥機械化、種苗信息化等核心技術瓶頸尋求突破;聚焦墾地融合,釋放服務效能:立足墾區,服務全域,在檢測、標準化種植、種苗供應、技術協同創新等方面提供精準高效服務;聚焦人才培育,激發內生動力:依託全國星級農技推廣站、勞模工作室等平臺,培養更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專業技術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