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傳統苗寨的轉型 靠鄉村旅遊收入猛增10倍

湖南省西部有許多少數民族居住,在行政上劃分爲不少自治州與自治縣,很多村寨以往與外界隔絕較強,近年隨着扶貧等政策推廣,開始與外界有更多往來,收入也較以往上升。

在湖南內的少數民族主要是苗族、土家族、侗族、瑤族等,其中人口最大宗的是苗族、土家族,侗族、瑤族人口規模則較小,整體而言全省少數民族呈現「大雜居、小聚居」分佈,少數民族佔全省總人口的10.06%,爲668.52萬人左右。

位於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的鳳凰縣,以苗族人口居多,縣內的麻衝鄉有不少「苗寨」,也是純苗族聚居鄉,其中竹山村苗寨建寨已有數百年曆史,建築與文化保存都相對完好,是大陸官方的「全國脫貧攻堅考察點」,也是「全國100個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案例」之一,此處距離鳳凰古城28公里,不難見到官方對此地開發旅遊的協助,尤其是由縣政府成立的「鳳凰旅投開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扮演了推手的角色。

目前竹山苗寨已整體成爲一座景區,進場要收門票,寨內有多個民居被佈置成體驗點,但商業化並不會太濃重,住宅內仍有養雞,接待旅客的屋舍也仍擺放着苗族信仰的神位與硃砂。除了接待旅遊團,還有許多暑期學生研學團進入村寨參訪,體驗如苗繡、銀飾、磨豆漿、竹編等苗族傳統文化。

官方統計顯示,2024年竹山村接待遊客35.4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人民幣3,964.44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1,800元增長至2024年的2萬1,000元,增幅達11.66倍。

一位少數民族向本報表示,竹山苗寨景區是近年纔開發,以往這裡交通不便,也與外隔絕,村民收入也低,隨着旅遊開發的進展,除了提高人均收入,也讓較少對外接觸的苗寨民衆,能與外界有更多交流。

一篇刊登在湘西州統戰部微信公衆號的文章,系由麻衝鄉黨委書記龍勝明、縣委統戰部辦公室唐成寶所撰寫,文章中提到在竹山村教育引導苗族羣衆講好普通話,「如今絕大部分苗族老人都能用普通話與遊客交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顯著增強」。

據悉,湖南少數民族當中,土家族與侗族的漢化較深,保有傳統獨特的民族文化內容,已不如苗族,像是土家語也已經只有少數人能說會道,但仍在一些重要習俗上保有傳統文化,例如相當特別的「哭嫁」。

除了竹山村以外,鄰近的鳳凰古城,也一直是以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面貌爲人所知,旅遊業相當發達。古城內有民國初年北洋政府時期國務院總理熊希齡的故居,也有知名文學家、《邊城》作者沈從文的故居,國軍陸軍中將、打過多場抗日戰役,後於1947年萊蕪戰役中陣亡的田軍健,也生長於此,其故居直至2020年甫被列入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湘西竹山苗寨,是近幾年大陸大力發展的鄉村旅遊典型,居民收入增長已經超過10倍,也具有民族政策意涵。(記者廖士鋒/攝影)

苗族阿婆示範傳統織布,這是竹山苗寨其中一個參訪點。(記者廖士鋒/攝影)

相對來說竹山苗寨仍保有日常生活的氣息,商業化並未太過濃重。(記者廖士鋒/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