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苗鄉侗寨的“新村民”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孟姣燕

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全省擔當作爲優秀駐村第一書記李磊已經踏上了寨市村的鄉間小路。兩年前還是湖南建設投資集團的一名幹部,如今已成爲村民們口中親切的“李書記”。

2023年5月,李磊主動請纓來到綏寧縣寨市苗族侗族鄉寨市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從此,這個偏遠的苗鄉村寨多了一位“新村民”。

從“外來戶”到“自家人”

“省裡來的幹部,能待多久?”初到寨市村,面對質疑,李磊沒有辯解,而是拿出了“三件寶”:一雙雨靴、一個筆記本、一副笑臉。

“要幫到點子上,先要走進心坎裡。”李磊制定了“三個全覆蓋”走訪計劃。白天,他踩着泥濘的山路走訪農戶;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整理臺賬。兩個月時間,他走遍了全村15個村民小組444戶人家,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各家的情況:哪家是脫貧監測戶,哪家有殘疾人需要照顧,哪家的農產品滯銷……

村民李茂森還記得李磊第一次到他家的情景:“那天正下着雨,李書記踩着泥水就來了,褲腿上全是泥點子。”通過一次次走訪,一樁樁實事的落實,李磊漸漸從村民眼中的“外來戶”變成了“自家人”。

消費幫扶打通致富“最後一公里”

寨市村地處山區,盛產獼猴桃、冬筍等優質農副產品。2023年秋天,野生獼猴桃成熟的季節,李磊發現村民們採摘並不積極。“摘了也賣不出去,何必費那個勁?”村民的話刺痛了李磊。他立即行動起來,利用湖南建投集團的資源優勢,開展消費幫扶。

“那段時間,李書記像個陀螺一樣轉個不停。”村支書回憶,李磊白天組織村民採摘,晚上聯繫運輸車輛,常常忙到深夜。最終,工作隊以市場價格統一收購了3萬斤獼猴桃,爲村民增收20餘萬元。

嚐到甜頭的村民積極性高漲。在李磊的推動下,消費幫扶逐漸規模化、常態化。兩年來,他組織累計收購獼猴桃3萬斤、冬筍6萬斤,採購資金達50餘萬元。更讓村民感動的是,每次消費幫扶,李磊都優先僱傭當地羣衆完成分揀、打包等工作,累計發放臨時務工工資10餘萬元。

幫扶的半徑還在不斷擴大。李磊將目光投向全縣,利用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契機,動員集團幹部職工採購綏寧縣其他村的農副產品。兩年間,累計採購紅提20萬斤、金秋梨8萬斤、藍莓3萬斤等,總金額達700萬元。這一舉措不僅解決了農副產品銷售難的問題,更使寨市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了5倍以上,達到110萬元。

“小產業”裡的“大智慧”

鄉村產業發展不能盲目跟風,必須因地制宜。李磊深諳此理。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他帶領工作隊制定了“小而美”的產業發展策略。利用村裡原有的紫薇公園基礎,在50畝紫薇樹林下套種芍藥,“前期能賞花,後期能賣藥”;投資30萬元在凍庫上方建光伏發電站,既解決隔熱問題,又增加村集體固定收入;動員村幹部養殖走地雞,年養殖規模達1萬羽……

最讓村民稱道的是庭院經濟項目。李磊採購1400餘株多年生葡萄苗免費發放給村民,並請來農技專家手把手教種植技術。村民楊大爺笑着說:“現在房前屋後都是‘錢串串’,既好看又來錢。”

產業發展還離不開配套服務。李磊爭取資金20萬元新建凍庫,延長農副產品銷售期;對原有藍莓園、臘肉加工廠等扶貧產業“扶上馬送一程”,通過採購產品解決銷售難題。這些“小產業”看似不起眼,卻蘊含“大智慧”——不貪大求全,但求穩紮穩打,讓村民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

來源: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