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鬆祚:經濟增長的秘訣,不在政策,而是創新

(原標題:向鬆祚:經濟增長的秘訣,不在政策,而是創新)

由本站財經、本站研究局主辦的2021本站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青年經濟學家峰會於8月12日在上海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新階段 新增長》。

著名經濟學家、五卷本《新經濟學》作者向鬆祚在發表《創新的規律和增長的秘訣》的主題演講時表示,人類實現經濟增長和富裕發達的最大秘密,在於創新。個人創新活力的爆發,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

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現階段的有效需求不足,並不是因爲財政政策不夠寬鬆積極、貨幣政策不夠寬鬆。原因到底是什麼,可以在弗裡德曼1959年出版的著作《消費函數理論》中尋找答案。人們的消費需求,取決於未來收入的預期。消費需求不足,因爲人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是悲觀的。而未來收入的預期,取決於就業的前景,取決於經濟增長的長期的前景。

他認爲,當下投資需求不足,在於投資信心不足。現在的投資主體已經不再是政府、國有企業,而是民營企業。在投資方面,民營企業貢獻了超過85%。但民營企業缺乏信心,他們的預期沒有那麼樂觀。積極的財政政策,寬鬆的貨幣政策沒有錯,但重要的是怎麼能夠真正的深化改革,怎麼能夠真正推進我們需要的改革。對於如何調控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如何制定產業政策的問題,我們必須要回到本源。人類今天的經濟增長起源於“工業革命”。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基本上沒有增長,所以增長不是人類有史以來就存在的現象。而增長的秘訣就是創新。18世紀以來,正是偉大的科學的突破與發現,帶動了人類技術的劃時代的突破。

向鬆祚提出,創新的規律和創新生態體系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創新如果有規律,那政策是不是遵守並尊重了規律,這是今天需要大家一起來思考的問題。對於創新,向鬆祚認爲創新生態體系是一個生滅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之下,創新有七個基本的規律:第一個規律,文化至上。第二個規律,自由獨立。第三個規律,生態體系。第四個規律,多元包容。第五個規律,去中心化。第六個規律,跨界融合。第七個規律,專注持久。這七個基本的規律,是人心的無限的創造性最基本的彰顯。

向鬆祚表示,創新是所有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希望大家能帶着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去創新,去思考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以下爲演講實錄(全文):

向鬆祚: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非常開心參加本站經濟學家年會這個夏季峰會,但是我看今天來的人顯然沒有我預期的這麼多,本站的朋友講因爲疫情的原因,很多朋友沒有來,特別是北京的一些朋友,取消了行程。我想這一件事,其實就會提醒我們今天在座的各位注意到,人類社會經濟是多麼的脆弱,這麼大一個國家,100多個新增的病例,就讓我們數千萬人,乃至數億人不想活動了。這讓我想起了有名的凱恩斯的解釋者Minsky,他有一個著名的觀點,爲什麼金融會有危機,爲什麼金融會如此的脆弱,他研究了一輩子發現,金融體的脆弱,金融體的不確定性是因爲人性的脆弱,所以我想,今天與討論的主題有非常重要的關係。

在此之前,剛纔我見到我的老朋友長盛,我不知道他已經加入了本站。我們是多年的朋友,(之前)沒有見到。他剛纔在上面已經說了,拿我調侃,但是調侃得還不夠,我在這裡想說的是,作爲一個互聯網公司,本站能夠舉辦一個經濟學家年會,其實是不多見的事情。以前的年會我也參與,包括有很多著名的學者參加過這個年會。其實我內心是有一個希望,我希望本站的經濟學家年會,特別是青年的峰會,我們真正作爲一個平臺,我們能夠倡導真正獨立的原創的研究。而不是熱鬧,我們今天是熱鬧很多,論壇很多,會議很多,但是很不客氣地講,中國經濟學者的原創思想其實是不多的。這對於我們一個有悠久文化傳統的民族,這麼一個大國,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這麼多年輕的學者都想學習經濟學,研究經濟學,思考經濟學,但是沒有原創思想,我想這是一個很遺憾的事情,原因在這裡?這也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非常重要的問題。所以我衷心的希望本站經濟學家年會,不僅僅是要辦年會,不僅僅要辦論壇,不僅僅要有媒體的曝光和熱鬧非凡,而是我們能夠真正搭建起一個平臺,讓中國的年輕學者,年輕人了不起原創的思想真正能夠產生,真正能夠涌現。

這個年會的組織者本來希望我談宏觀經濟,希望我談一談今天對中國宏觀經濟的看法,我後來給他們的回答,人們都叫我宏觀經濟學家,我不知道這個名字怎麼取出來的,估計是媒體的朋友創造出來的名詞,還有宏觀經濟學家,還有微觀經濟學家,可見媒體對經濟學的理解也是很“有限”的。

但是我說,我今天不太想談宏觀經濟的問題,爲什麼?因爲今天的宏觀經濟的問題大家談得太多,老生常談,各種觀點,五彩繽紛,衆說紛紜,今天到底怎麼看中國的經濟?我談不出更新的觀點,對中國經濟主流的看法我其實是不太同意的,今天的中國經濟到底該怎麼看?我們的上半年,兩年平均經濟增長速度只有5.3%,還是官方統計局的數據,我對統計局的數據從來是有所質疑的,我的質疑並不是因爲我能拿出一套不同於統計局的數據,因爲有很多數據我加不起來。這也不是我今天在這裡講,我很多年來都講過,我在農業銀行做首席經濟學家的時候就多次講過,我們的很多數據橫看成嶺側成峰,從這邊看過去和那邊看過去是加不起來的。就算我們今天不再質疑、懷疑統計局的數據,兩年的經濟增速只有5.3%,這意味着什麼?所以我們現在有一個詞,有效需求不足,就是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不足,投資需求不足到什麼程度呢?可以講製造業的投資基本上沒有增長,1-5月份只有0.6%,整個上半年增速不到2%,不到1%,基礎設施的投資長遠以前都是兩位數,現在已經不到3%,我們的消費增速也是歷史的新低,這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怎麼辦呢?我想有效需求不足是今天大家的共識,對的,你是對的,我們都同意,但是怎麼辦?這個原因是什麼?爲什麼投資不足?爲什麼有效需求不足?

我很尊重的一位前輩經濟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部委員餘永定老師,他最近連續有文章,有訪談。本站好像也訪談過餘老師,他的觀點非常明確,邏輯非常清楚,他認爲有效性不足,我們就應該用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寬鬆的貨幣政策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是標準的凱恩斯經濟學的答案。我非常尊重餘老師,但是在私下我跟他討論過,我說你的邏輯非常清楚,你的建議也非常明確,但是我們在是否可以這麼做,這麼做是否有效,這個問題回答之前,需要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這些年以來,我們的財政政策還不夠積極嗎?這麼多年以來的貨幣政策還不夠寬鬆嗎?儘管我們用的詞是穩健的貨幣政策。昨天中央政治局會議仍然是用這兩個詞,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無論如何,這個詞不重要,我們需要看指標。經濟學者的研究要重視數據,如果我們看這幾年的財政赤字,債務的增長,宏觀槓桿的增長,M2的增長,社會融資總量的增長,我們還能得出一個結論,我們今天的有效需求不足。這是因爲財政政策不夠寬鬆,不夠積極,貨幣政策不夠寬鬆嗎?我想這個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如果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就是我們今天的有效需求不足不是因爲財政政策不夠積極,貨幣政策不夠寬鬆。我們就必須再問,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爲什麼老百姓的消費需求不足?這是弗裡德曼最重要的經濟學的貢獻,1959年出版的最有名的著作《消費函數理論》,這是他得諾貝爾獎了不起的貢獻。這個文章裡面,這個著作裡面講得很清楚,人們的消費需求是取決於他未來收入的預期,消費需求不足,因爲人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是非常悲觀的,未來收入的預期取決於就業的前景,取決於經濟增長的長期的前景,爲什麼投資需求不足?我們今天的投資需求,投資的主體是誰?今天的投資主體已經不再是政府,不再是國有企業,而是民營企業。今天製造業的投資,民營企業貢獻了超過85%。

爲什麼今天的投資需求不足?因爲民營企業沒有信心,他們的預期沒有那麼樂觀,沒有那麼積極,甚至是焦慮,甚至是悲觀,甚至是擔心。如果我們的分析答案是這樣的,那我們就要回答,今天再依靠積極的財經政策,再依靠寬鬆的貨幣政策,能夠解決今天的增長動力不足、有效性不足的問題嗎?我的答案是NO。既然我們的答案是NO,繼續寬鬆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或者是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我們都無法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要回答更本源的問題。爲什麼有效需求不足,爲什麼消費需求不足?爲什麼投資需求不足?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背後的原因是人心的問題。爲什麼我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不那麼樂觀,爲什麼民營企業家他們的投資需求,投資信心不足。所以我跟餘老師說,您講積極的財政政策,寬鬆的貨幣政策沒有錯,我們應該繼續維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寬鬆的貨幣政策,但是這已經是第二位的,叫二階函數,已經不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一位的原因是我們今天怎麼能夠真正的深化改革,怎麼能夠真正的推進我們需要的改革,怎麼能夠推進真正的改革,而不是創造新的名詞。我非常同意吳敬璉老先生的說法,我們今天,包括我們的經濟學者有一個非常不好的毛病,我們喜歡創造一些新詞,以爲創造一個新詞就創造了一個新的理論,就創造了一個新的學說,而我們不願意正視今天所面臨的真正的問題,而很多這些問題其實是common sense。我們今天真的尊重企業家嗎?我們今天真的希望保護企業家嗎?真的充分認識到唯有企業家纔是經濟增長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動力嗎?我們今天這個結論成爲我們的共識了嗎?這就是我今天利用這個機會,我不想談宏觀經濟的問題,但是我忍不住談了我基本的觀點,所以我今天要談我最近這些年,我研究經濟學的一點心得體會。說一點自誇的話,我是希望爲經濟學開闢一個新的方向,開闢一個新的領域,我是不是做到了我不知道,要由大家來評判,要由歷史來評判,要由我們的同行來評判。

所以這是我今天的題目“激發和弘揚人心的無限創造性”,創新的規律和創新生態體系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創新有沒有規律,創新如果有規律,我們今天就要思考,我們今天的所作所爲,今天各個政府的所作所爲,我們的政策是不是遵守了這個規律,是不是尊重了這個規律,這是我今天需要大家一起來思考的問題。我認爲我們今天研究人類增長的秘訣,研究創新的規律,比我們討論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重要得多得多,爲什麼重要的多得多?大家可以看到,人類實現經濟增長和富裕發達最大的秘密是什麼呢?人類今天的經濟增長起源於“工業革命”,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基本上沒有增長,所以增長不是人類有史以來就存在的現象。1700年之前,歐洲人均收入年均增速只有可憐的0.11%,也就是說,要經過漫長的等待,670年。你們可以算一下,經過漫長的670年,人均收入纔能有望翻一番。工業革命之後,1820年到1990年,僅僅170年的時間,英國的人均真實收入增長10倍,德國增長15倍,美國增長18倍,日本增長25倍,這是完全扣住所有通脹的。中國更不用說了,中國在過去改革開放短短43年時間,經濟的總規模增長277倍,人均增長190倍,真的是令人神奇的。資本主義最有名的批評者馬克思和他的哥們恩格斯,在他們很年輕的時候寫的《共產黨宣言》講過一句話,“資本主義在短短一百年時間裡所創造的巨大的生產力和財富比以往一切時代所創造的生產力和財富的總和還要大得多。”

爲什麼?答案是兩個字,這個秘訣是什麼,我想沒有人不同意,創新,但是什麼是創新,這個創新是從哪裡來的?我們今天回到這個最基本的事實,工業革命怎麼來的,人類今天已經經過了,有人講四次工業革命,有人講已經是五次工業革命,有人說是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理論基礎就是牛頓運動方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源頭是麥克斯韋,第三次工業革命是量子力學。我這裡爲什麼提出來,不是跟大家講物理學,我也不懂,雖然我本科學的是理工,我們要知道,爲什麼在18世紀以前,人類沒有什麼增長,而18世紀以後,世界上不斷涌現發達國家,歐洲基本成爲發達國家,英國率先,德國、美國、日本他們怎麼來的呢?正是因爲這些偉大的科學的突破,偉大的科學的發現,帶動了人類技術的劃時代的突破。這裡面最典型的是麥克斯韋的電磁學方程和狄拉克的電子運動方程。我這裡引用的是楊振寧先生,毫無疑問是中國有史以來所產生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他的文章寫得優美極了,搞經濟學的朋友都可以讀一下楊先生的文章。他的一篇文章當中這麼稱讚狄拉克電子運動方程和電磁學方程,這是“無中生有,石破天驚。驚天動地的成就,劃時代的里程碑”,這都是楊先生的原話,不是我編的。他說沒有這個方程就沒有今天的原子、分子物理學和化學,就沒有今天各種各樣的先進技術,包括核磁共振。麥克斯韋和狄拉克的方程用非常詩化的語言來形容,秋水文章不染塵,沒有任何渣滓,直達深處,直達宇宙的奧秘。各位親愛的朋友,我們今天中國人,我們今天這個民族需要這樣積累的成就,我們需要這樣積累的人才。

偉大的麥克斯韋,他寫這一組方程的時候30多歲,真的是一個偉大的人,《改變一切的人》,這是他一本傳記的書名。我有時候談到這些成就,我就在想,中華民族什麼時候能出現這樣的人物,他是開放了整個人類文明的新時代,沒有這個方程,就不可能有特斯拉,愛迪生電磁電力學的發明,就沒有今天整個人類文明,不可能有。

麥克斯韋是劍橋大學的,牛頓是劍橋大學的,劍橋這麼一個大學,如果各位願意研究一下相關歷史會發現,在過去400年的時間裡面,人類幾乎在所有領域,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我們所想到的所有學科裡面最最頂級的人物,這一個大學至少貢獻了1/3。什麼是偉大的大學?什麼是一流大學?還需要去評選嗎?還需要官方發文確認嗎?我希望年輕朋友要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這個民族,我們這個國家到底在幹什麼?爲什麼是這個創新?科學理論偉大的突破,我們再看今天爲什麼我有信心來講我的觀點?大家注意到,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菲爾普斯這個人以前做數學模型是非常出名的,他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貢獻都是數學模型。他晚年,有一次他在北京,我們在一起晚餐,他告訴我,我最重要的著作不是那些模型,而是我最近寫的著作《大繁榮》,他認爲大繁榮的源泉是現代的價值觀,尤其是個人渴望參與創造、探索和迎接挑戰的。新的價值觀點點燃了激發廣泛自主創新所必須的草根經濟活力。他在這本書裡所表達的觀點與我們一般所學到的經濟增長理論是完全不同的。2019年春季在珠海和2018年得諾貝爾獎的Paul M. Romer同臺演講,講完以後,我非常坦率的跟Paul M. Romer講,你的模型非常非常漂亮,但是你的模型並沒有抓住人類經濟增長的本質。他非常謙虛,他同意,他說你說得對,因爲我們的模型無法抓住這個創新的真正的動力何在。

最近埃德蒙菲爾普斯又出版了一本新書,叫《活力》,他說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具有構思新事物的先天能力,無論是科學家是否開啓了新的可能性,一個現代社會容許,甚至鼓勵人們去將這些新構思付諸實踐,去創造和嘗試它們,又促使人們提出新的構思。這樣整個國家都將新想法的蓬勃發展。他說無論發生什麼樣的熊彼特式的創新,在高創新水平的國家,這些創新大部分都是自主的。來自於哪裡呢?來自於這個國家中數量衆多的普通人的創造和創新的能力。

這是美國乃至世界上赫赫有名的經濟學者,諾貝爾獎得主最新的關於人類經濟增長的觀點,並不是儲蓄、投資如何平衡,如何操控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如何制定產業政策,不是的,我們必須要回到本源,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剛纔長盛同學已經調侃了我,我還是要忍不住王婆賣瓜一樣。因爲我的這套書是以人心的無限創造性爲基本出發點,重新理解人的經濟行爲、經濟制度和經濟體系,理解創新生態體系和經濟增長之秘密。爲什麼我今天有底氣在這裡講?菲爾普斯教授,我以前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的時候聽過他的課,我跟他也認識很多年,他的新作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我認爲我這個方向至少是值得一試,至少是值得年輕朋友一試。當然,我們今天創新已經是中國實現經濟增長髮展最重要,最基本的國策,這也沒有問題,我們今天人人皆談創新,言必稱創新。

那麼我們要問,基礎研究怎麼搞?基礎科學的創新,像我前面提到的牛頓、愛因斯坦這種級別的偉大的科學突破能不能在我們的神州大地上出現?還是我們永遠要跟隨別人?

這都沒有問題,我不跟大家講,這都沒有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創新已經成爲中美戰略競爭的核心戰略。今天的中美關係大家注意,已經到了非常非常嚴峻的狀態。但是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中美之間的將來也好,今天也好,核心的是兩個國家的創新,誰能夠引領這個世界?誰能夠在創新上超越對方?這是取勝的關鍵。美國這個國家擁有多少霸權,我們必須要承認,美元的霸權,軍事的霸權,科技的霸權,乃至於文化教育的霸權,蘭德公司爲美國政府寫了一個報告,他認爲衆多的霸權裡面最核心的是科技的霸權,要確保美國的科技霸權長盛不衰,怎麼做呢?通過《無盡前沿法案》,我希望大家關注一下這個法案,這個法案長達幾百頁,Endless Frontier Act。無盡前沿的來源就是二戰剛剛結束的時候,美國非常非常有名的科技工作者,偉大的科技工作領導者,也是偉大的發明家,偉大的科技家,麻省理工學院工程科主任範內瓦·布什,布什是白宮科學顧問。當時羅斯福在他去世之前,他交代布什,你要拿一個報告,確保美國在所有的科學領域永遠領先世界。各位親愛的朋友,我在這兒順便說一句,我們今天,尤其是我們的青年經濟學者,真的要謙虛地,踏踏實實的,細緻入微的,全面系統的研究美國這個國家。美國這個國家在每一個時代,他有很多具有偉大遠見卓識的人,羅斯福就是,他的顧問就是。範內瓦·布什接受這個命令之後,組織美國最著名的科學家和企業家研究,拿出一個報告,這個報告的題目就是科學,無盡的前沿。這個報告是美國後來二戰以後,美國整個向科學進軍的偉大的號角和宏偉的藍圖,這真的是了不起的報告,這個報告最近中信出版社把它翻譯成中文出版,我也寫了一篇推薦序,大家可以參考。

《無盡前沿法案》,就是從這兒來的,他們強調的是基礎研究和科學創新,他們認爲人類的創新可以分爲四大類,科學創新、技術創新、商品創新、模式創新,這裡面最核心的是基礎科學的創新。這一點不管我們同意不同意,都是應該深思的。

創新是所有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這一點我不用多說,大家都非常熟悉,每一次工業革命,就是新的產業的誕生,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改造了全部的老產業。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第三次工業革命是計算機,現在萬物互聯,是大數據。我想這些都沒有問題,這些大家應該不會有不同的意見。

我講了兩大問題,工業革命以後,爲什麼人類會有持續的經濟增長?爲什麼會出現發達國家?答案是創新,我們今天中國經濟必由之路,今天中國經濟最高的國策也是創新,沒有任何問題,今天這個峰會的主題是新階段和新增長。那麼新階段、新增長怎麼實現?我想這個答案也是創新。但是我想回到本源,創新生態體系的本質特徵和創新的基本規律到底是什麼?在這一點上,可能大家的看法就不一定一致了。創新是一個生態體系,我們今天的地方政府,我們的產業園都在談創新生態體系,前不久南京開了創新周,創新生態體系大會,邀請我去講話,就是討論創新生態體系,怎麼認識創新生態體系?對於創新生態體系,我們首先要非常明確,創新生態體系不是一個可以設計的,可以操控的機械經濟體系。爲什麼我要撰寫五卷本的《新經濟學》,不是我閒來無事,而是今天的主流經濟學,今天大學所教的經濟學是不行的。因爲他們把人類的經濟體系設想是一個機械體系,是可以預測的,是可以操控的。創新生態體系也不是經濟學家熱衷討論的均衡經濟體系,沒有均衡,人類的經濟體系永遠處於動態的演化當中。我一開始提到,小小的疫情,就讓整個地球的經濟體系戛然而止,南京出了一百多個病例,幾千萬人,甚至遠在北京的很多地方人們都龜縮在家裡不敢動彈,你認爲這是均衡嗎?創新生態體系更不是可以事先規劃和計劃的計劃經濟體系。

我們應該尊重一個基本的共識,它是什麼呢?現代創新經濟體系的核心是一個巨大的想象世界,這個話非常重要,創新生態體系,生命的本質是什麼?薛定諤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義,生命的本質是負熵,負熵就是開放、多元、自由、包容的生命體系持續不斷從外部汲取或自我創造的生命內能,什麼是生命內能?大家可以看我的《新經濟學》第四卷,今天我們理解創新生態體系必須從生命的角度來理解,創新生態體系是一個生滅的體系,正是在這個體系之下,創新有七個基本的規律,我簡稱爲創新七律。不是要做詩,而是七個基本的規律。各位可能不同意,我就是要挑戰大家,你不同意我們纔可以爭論。

第一個規律是文化至上,創新首先是文化現象,不是技術和經濟現象,我想各位,如果你們研究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新案例你會知道,他首先不是一個技術問題,也不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文化問題。最有名的例子,毫無疑問是PC個人電腦的誕生,是來自於文化,舊金山追求個人自由,尋找技術解決方案。

第二個規律,自由獨立,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是一切創新和創造的根源。沒有獨立的精神,沒有自由的思想,談得上什麼創新呢?哪裡有什麼創新呢?

第三個規律,生態體系,創新生態體系的核心要素是多元、開放、包容的社會文化氛圍,是富有創造性的教育科研體系。我想這是我們今天最缺少的,也是我們最應該深思的。

第四個規律,多元包容,開放、多元、包容和富有創造性的教育科研體系是一切創新生態體系的本質和內核。我想這個裡面的案例很多。

第五個規律,去中心化,所有的創新一定是去中心化,全方位的聯結和協作,才能形成自發自在的創新秩序。絕大多數,乃至所有的創新是集體合作的產物,是聯結的產物。互聯網的發明是最經典的例子。

第六個規律,跨界融合,這個跨界融合有一個著名的詞,梅迪奇效應,這是當年佛羅倫薩的國王,文藝復興這個家族資助起來的,米開朗基羅,達芬奇都是他資助的,把當時意大利最有名的科學家、詩人、音樂家,所有這些人集中起來,天天在一起討論,互相碰撞,互相刺激,互相激發,才產生偉大的發現,偉大的作品。我不知道在座有誰去過庫比蒂諾參觀蘋果的新大樓,爲什麼蓋成那個形狀?那是喬布斯的想法,希望蘋果所有人都能在一起融匯交流,互相碰撞,我們今天很多公司搞得像政府衙門一樣,董事長CEO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死死的,是沒辦法創新的。

第七個規律,專注持久,這不用我講。這七個基本的規律,是人心的無限的創造性最基本的彰顯。

所以這是我的五卷本書裡面需要表達的最核心的思想,這只是其中之一,第一卷是主流經濟學的批判,今天我們的主流經濟學,今天的所有大學教的經濟學的教科書,他們在主流經濟學方面是有巨大缺陷的。我希望我們青年經濟學家你們能夠學會在經濟學的研究上能夠獨立地說話,我有點不太客氣地認爲,五卷本《新經濟學》爲什麼要自我宣傳一下?他是我研究經濟學的獨立宣言。中國引進西方經濟學,從嚴復翻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一百多年,引進馬克思也差不多一百年,我說一句不客氣的話,我們今天仍然是亦步亦趨,蹣跚學步。現在我們最著名的大學還以引用原版教科書爲榮,這是非常令人遺撼的,我們要學會獨立的講話。

第二卷《新經濟學範式》。

第三卷《人心的無限創造性》,什麼是人心的無限創作性,時間的關係,我不展開,我希望大家去思考。人類的本質,人心最偉大的,最了不起的地方在哪裡?就是無限的創造性。

第四卷《經濟體系的動態演化》。

第五卷《創造、創新和企業家精神》,我前面講的創新的七律,就是從第五卷總結出來的。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最後的結論是什麼呢?如果我們同意今天經濟增長,持續增長,我們的新階段是要創新。而創新有七個規律,我們就必須要檢討,今天的體制機制,我們今天的制度,今天的教育,科研體系,符合這個規律嗎?我們今天的改革是朝着一個方向在邁進嗎?我們今天的制度,體制機制,我們的教育體系,從幼兒園到博士,我們是不是在鼓勵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呢?如果沒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十幾個人想一樣的,等於一個人。

我在我的書裡詳細研究過盎格魯-撒克遜這個民族,真的是非常了不起,我研究過猶太,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盎格魯-撒克遜,小小的三島,過去幾百年,人類最偉大的貢獻,他們至少做出了40%,甚至一半。怎麼做出來的?猶太人人口只有千分之二,中國的人口在地球上佔20%,世界上最頂級的人物,每一個領域至少有1/3是猶太人,物理學諾貝爾獎他拿了1/3,生命醫學獎拿了1/3,其他的項不計其數。我在美國讀書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教經濟學的老師,沒有教科書,你講你的,我講我的。我今天提出的問題是希望我們的青年經濟學家,如果你們願意思考這個國家的未來,願意思考這個民族的未來,我希望大家能夠更多的從這個方向去思考,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