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拿移工補缺口 三贏恐變成三輸

勞動部長洪申翰表示,將以替本國籍勞工加薪作爲增加外國技術人力的條件,讓企業有更多勞動力運用。記者杜建重/攝影

政院端出跨國勞動力精進方案,要求旅宿、製造業僱主每增聘一名外國人力,就要替一名本國籍員工加薪。讓僱主有人,本國人有錢,外國人有工作,看似創造三贏,實際上卻可能釀成三個假象,讓政府、本勞、外勞三輸,僱主獨贏。

旅宿業缺工已久,勞動部去年開放中階僑外生,結果開放至今逾一年,只招募到三人。這次再以中階之名的外國人搪塞,美其名技術人力,但做的還是房務、清潔、訂房、接待等工作,跟大衆認知的「技術」有一段差距,不免有「假中階、真藍領」之嫌。

勞動部雖設下先替本勞加薪兩千元的條件,強調要避免產業低薪定錨效應,然而某種程度也是將該名員工的加薪幅度、頻率「釘死」,連最低工資都能連十漲了,這名員工卻三年才能漲一次。

此外,不同於旅宿業增額的是中階人力,製造業是每聘一名最低工資的產業藍領移工,就替本勞加薪,更是拉大本外勞薪資差距,也與國際人權標準期待的「同工同酬」背道而馳。

我國的外國技術人力政策,部分參酌了日本,然而日本政府給予特定技能外國人力的國民待遇之一,是與本國人同工同酬,部分甚至可無限期工作居留。反觀臺灣,移工留才久用從二○二二年上路至今,各業別的薪資門檻未變,產業類停在三點三萬元,機構看護工二萬九千元,更不用說中階最大宗的家庭看護只有二萬四千元,取得永居久留的條件更是遙不可及。

長工時、低報酬、職涯缺乏發展,纔是缺工的主因。若政府不督促旅宿業者改善工時與福利、港口業不提高技術化與安全管理,僅繼續以外國人力作爲萬靈丹,勢必陷入「缺工、引進人力、更缺工」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