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上馬須科學決策(縱橫)
周躍平
日前,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爲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辦公室會同中央紀委辦公廳對3起整治形式主義爲基層減負典型問題進行通報。其中,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脫離實際、盲目決策建設文旅項目,造成閒置浪費,引發關注。2018年,在缺乏人才與產業基礎的情況下,當地強行推動瑤漢養壽城文旅項目,規劃總投資16.5億元,目前實際投資5.4億元,後因資金鍊斷裂部分項目停工爛尾,建成的多棟建築閒置,效益不佳、浪費嚴重,羣衆反映強烈。
這一項目的失敗,根源在於決策的盲目性。基層決策本應充分考慮地方實際與羣衆需求,然而,一些決策者卻背離了這一原則。有些人爲追求政績,好大喜功,盲目追求“高大上”項目,試圖打造立竿見影的政績亮點,卻忽視了地方的經濟實力與發展規律;有些人在決策前缺乏深入調研,對當地的優勢與劣勢、市場的需求與走向認識模糊,僅憑主觀臆斷便倉促上馬、推進項目。這種脫離實際的決策,恰似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註定難以長久,不僅浪費大量資金與資源,更嚴重損害了政府公信力。
基層決策,連着地方發展,也繫着羣衆利益。科學合理的決策,能夠精準定位地方特色,挖掘增長潛力,爲地方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有效改善羣衆生活。比如,有的鄉村立足本地自然風光與民俗文化,發展特色鄉村旅遊,實現了產業興旺、村民增收。
爲避免爛尾項目上馬,基層決策必須強調理性與科學。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決策前的調研機制。需深入羣衆,瞭解羣衆對地方發展的期望,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同時,要深入分析地方的產業基礎、文化底蘊、地理位置等實際情況,找準發展的着力點。另一方面,要強化決策過程的監督與評估。決策不能搞“一言堂”,要引入多方參與,對決策的可行性、風險等全面考量。在項目推進過程中,也要實時跟蹤評估,一旦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優化。
基層決策考驗着決策者的智慧與擔當,只有以羣衆利益爲根本出發點,以地方實際爲堅實依據,作出科學合理的決策,才能贏得羣衆的支持與信任,推動地方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摘編自《河南日報》,原題爲《“爛尾文旅”敲響決策警鐘》)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