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江豚告白 武漢、南京接力護一江碧水東流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5月20日,一場跨越千里的“雲端告白”在長江畔掀起溫情浪潮,共同雲覽“一江碧水東流”的生態畫卷。
武漢和南京,是長江中下游的兩座重要節點城市。如果說長江是連接兩地的天然紐帶,那麼江豚迴歸就是兩地共抓長江大保護的最好見證。
直播以“雙線聯動”模式,在南京江豚書屋與武漢白鱀豚館同步展開。“守護江豚的微笑”“長江生態加油”等彈幕持續刷屏,掀起全民關注長江大保護的雲端熱潮,超112萬網友在線觀看點贊。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郝玉江博士帶領觀衆探秘白鱀豚館的“江豚月子中心”,展示了全球唯一的長江江豚人工繁育羣體。館內水溫、聲吶監測系統等科技手段爲江豚打造了安全家園,人工繁育的“淘淘”等江豚更成爲遷地保護的里程碑。郝玉江表示:“它們的微笑是長江生態最生動的晴雨表。”
在長江新洲雙柳段水質監測現場,監測屏幕實時跳動數據。據瞭解,長江武漢段水質連續五年達Ⅱ類標準,魚類資源恢復至禁漁前的3倍。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市水務集團宗關水廠水質檢驗高級技師王瓊分享道:“從實驗室到長江岸線,每一滴純淨江水都凝聚着守護者的心血。我建議推動遷地保護江豚野化放歸,讓它們真正迴歸自然。”
作爲長江大保護的重要內容,武漢市發佈了《推進長江江豚重返武漢城區江段工作實施方案》,啓動“江豚迴歸江城”計劃,將禁漁工作延伸到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目前,已逐步形成金口、天興洲、雙柳水域三個種羣。
近年來,武漢市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全力守護一江碧水東流,深入實施長江大保護“新雙十”行動,提前一年完成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務,實現長江武漢段重點支流跨區生態補償全覆蓋,長江武漢段水質連續5年穩定保持Ⅱ類,形成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良性互動。
不只是武漢和南京。“長江十年禁漁實施以來,沿江各省份加快推進生態修復,長江生態系統得到了有效休養生息,魚類資源逐漸恢復,長江江豚等生物的生存環境得到改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曹文宣說。
據最新科考數據顯示,長江江豚的自然種羣數量已回升至1249頭,比2017年普查時增加了237頭。
來源:武漢市生態環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