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萬公里卻有「意外共同點」 臺捷博物館合作特展 李遠親訪留言

▲文化部長李遠造訪捷克,在「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皇家餐車中的留言本親筆留言。(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布拉格報導

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National Technical Museum)、國立臺灣博物館兩者雖相隔近萬公里,卻有不少微妙的共同點,同樣在1908創立,並經歷過從威權走向民主的歷史背景。兩館在2022年簽署合作備忘錄,也合作打造原住民特展,文化部長李遠在10日親自造訪,並在宮廷餐車留言本寫下,「願臺捷友誼如鐵道延展,奔向無限遠方」,還親筆畫下無限符號「∞」。

▲李遠親筆寫下留言。(圖/記者林育綾攝)

文化部長李遠爲「2025臺灣歐洲文化年」造訪法國、捷克,結束3天巴黎行程後,10日上午抵達捷克布拉格,首站先到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National Technical Museum),參觀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合作的特展「獵人之徑.海人之道:臺灣原住民族山林與海洋智慧」。

▲館長克桑德勒(Karel Ksandr)、故宮院長蕭宗煌、文化部長李遠參觀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圖/記者林育綾攝)

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與臺博館有不少相似之處,同樣創立在1908年,兩國也都經歷過複雜、動盪的歷史背景。捷克過去在共產體制下,1989年天鵝絨革命後成功轉型民主;而臺灣也在威權、戒嚴體制下壓抑數十年,1987年解嚴後逐步邁向民主,因此兩國在「民主自由、反威權、重視人權」的價值上有天然共鳴,也十分友好。

▲臺灣、捷克合作特展「獵人之徑.海人之道:臺灣原住民族山林與海洋智慧」。(圖/記者林育綾攝)

據瞭解,國家技術博物館在1908年成立後,歷經戰爭和政治動盪,1938年開始建設、1942年完工,卻因爲各種動盪,直到2013年才真正以「國家技術博物館」的樣貌呈現。博物館內共有14個常設展,典藏、展示捷克百年來在人類技術創意領域的重要發展成果。

▲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National Technical Museum)在1908年成立。(圖/記者林育綾攝)

兩館於2022年簽署合作備忘錄,展開策展、巡展與人員交流合作。而此次原住民特展,由臺博館全程策劃,在文化部「風潮計劃」支持下,今年4月於布拉格登場,展出原住民族在狩獵、造船等面向的智慧。

▲▼展覽中的臺灣原住民文化,吸引捷克民衆參觀。(圖/記者林育綾攝)

館長克桑德勒(Karel Ksandr)表示,展覽主題是臺捷雙方共同討論後決定,當初認爲臺灣原住民的海洋狩獵文化,會很吸引地理位置是內陸的捷克民衆。果然展出後,每天都很多人蔘觀,證明當時的想法是對的。透過這次合作,捷克博物館學習到臺灣不同的策展態度與方法,收穫很大。

▲李遠參觀時,忍不住向同行人員介紹拼板舟設計特色。(圖/記者林育綾攝)

展覽最受矚目的焦點,是由雅美(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團隊,親手打造「拼板舟」歷時1年多完成,展期結束後將典藏於館內。李遠參觀時,忍不住向隨行人員介紹拼板舟設計特色,並體驗雅美族沉浸式VR。

他分享,雖然臺灣與捷克地理相隔遙遠,卻有相似的歷史背景,而當他在布拉格這麼遠的地方,透過VR 看見臺灣的景象時,更能感受到臺灣這個有山、有海的奇妙之處。

▲李遠透過VR看臺灣。(圖/文化部)

館長克桑德勒同時帶領李遠等人,參觀館內14個常設展,包括交通、印刷、攝影、電器與日常生活技術等。其中在「世界主要城市時間牆」,還將「臺北(Taipei)」與倫敦、布拉格、東京、雪梨等並列,讓訪團成員深刻感受到臺捷的情誼。

▲「世界主要城市時間牆」特地將臺北列入,見證臺捷的情誼。(圖/文化部)

▲李遠參觀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常設展。(圖/記者林育綾攝)

李遠最後也在「交通」常設展當中的「宮廷專列餐車」留言本,親筆用中英文寫下留言:「願臺捷友誼如鐵道延展,奔向無限遠方。」還特地畫自畫像,並加上「∞」符號,象徵臺捷友誼綿延長久。

▼李遠在「宮廷專列餐車」留言本,親筆用中英文寫下留言。(圖/記者林育綾攝)

李遠接下來4天將持續參訪慕夏美術館、捷克國家文學館、摩拉維亞圖書館等藝文機構,並以作家小野的身份,與臺灣作家陳思宏、捷克學者及作家共同舉辦「字裡風景:臺灣故事流轉之地」講座,深化臺捷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