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13月 陸物價指數再轉負
大陸二月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年減百分之○點七,這是時隔十三個月再度出現負成長,顯示內需消費緊縮。圖爲民衆在北京一家超市選購商品。(歐新社)
大陸國家統計局昨發佈,大陸二月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年減百分之○點七,較上個月大減一點二個百分點,時隔十三個月再度負成長;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年減百分之二點二,降幅比上月略爲收窄○點一個百分點,但已連續廿九個月下跌。
大陸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首席統計師董莉娟解讀,主要受春節錯月、假期和部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等影響。從結構來看,一些領域價格顯現正面變化,CPI中,部分工業消費品和服務價格穩中有漲,PPI降幅有所收窄,當前物價溫和回升的態勢沒有改變。
大陸二月CPI年減百分之○點七,遜於路透預期的年減百分之○點五,創下去年二月以來新低,爲時隔十三個月再度負成長。
董莉娟稱,CPI年減主要有以下三原因:一是去年春節在二月的「春節錯月」,導致前一年同期比較基數較高,扣除春節錯月影響,二月CPI年增百分之○點一,當前物價溫和回升的態勢沒有改變。其中,食品價格年減百分之三點三,影響CPI年減約○點六個百分點,佔CPI總降幅八成多,是帶動CPI由漲轉降的主要因素,飛機票和旅遊價格下降亦有所影響。
其次是今年二月雨雪冰凍天氣較少,有利於鮮菜生長運輸,二月鮮菜價格年減百分之十二點六,影響CPI年減約○點三一個百分點。三是汽車等商品降價促銷,燃油小汽車和新能源小汽車價格分別年減百分之五和六,合計影響CPI年減約○點一六個百分點。
PPI方面,二月年比下降百分之二點二,降幅比上月略爲收窄○點一個百分點,已連續廿九個月下跌,遜於路透預期的年減百分之二點一,持續籠罩通縮陰霾。
董莉娟稱,春節前後爲工業生產淡季,多數建築工程停工影響建材需求,其次是春節期間煤炭供應充足,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價格下降,三是國際油價波動帶動國內石油產業價格下行,同時,隨着宏觀政策效果逐步顯現,部分產業生產需求增加,推動PPI降幅收窄。